腰椎管狭窄症的致病因素包括先天发育性因素(椎管本身发育狭窄)、退行性因素(椎间盘退变致突出、膨出、高度丢失,小关节退变致增生、肥大、内聚)、外伤因素(急性外伤致骨折、脱位压迫及慢性损伤后修复形成瘢痕压迫)、其他因素(医源性及遗传因素)。
一、先天发育性因素
(一)椎管本身发育狭窄
正常人体椎管有一定的大小和形态,若先天发育异常,椎管本身较窄,就容易对其中的神经组织等造成压迫,引发腰椎管狭窄症。例如,一些先天性的椎弓根短、椎体小等情况,会使椎管的有效容积减小,随着人体生长发育等,就可能逐渐出现症状。这种情况在儿童时期可能就存在潜在因素,但往往在成年后随着脊柱的退变等因素逐渐显现出来。
二、退行性因素
(一)椎间盘退变
1.椎间盘突出与膨出: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水分丢失,弹性下降。椎间盘容易向后突出或者向周围膨出,尤其是腰椎间盘,当向后突出或膨出时,会占据椎管内的空间,压迫椎管内的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从而导致腰椎管狭窄症。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退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增加发病风险;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也会逐渐明显。
2.椎间盘高度丢失:椎间盘退变还会导致其高度丢失,使得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发生改变,椎体间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间关节、小关节等的退变,进一步影响椎管的空间结构,导致椎管狭窄。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椎间盘退变往往会提前且程度更重,更容易引发腰椎管狭窄症。比如长期弯腰工作的工人、出租车司机等,由于腰部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椎间盘退变加速,增加了患病几率。
(二)小关节退变
腰椎的小关节也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退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内聚等。小关节的这些退变改变会使椎管的矢状径和横径减小,从而引起椎管狭窄。例如,小关节增生的骨赘会向椎管内生长,占据椎管空间,压迫神经组织。这种退变在有腰椎慢性劳损的人群中更为明显,长期反复的腰部活动会加速小关节的退变过程。一些喜欢剧烈运动但姿势不正确的人群,或者有既往腰部损伤未完全恢复的人群,小关节退变可能会提前发生,增加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风险。
三、外伤因素
(一)急性外伤
腰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撞击、高处坠落等导致腰椎骨折、脱位等情况,骨折碎片、脱位的椎体等可能会压迫椎管内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腰椎管狭窄症。这种情况在有明确外伤史的人群中可能发生,例如交通事故中的伤者,或者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等)发生意外受伤的人群。急性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就可能遗留椎管狭窄的问题。
(二)慢性损伤后修复
腰部慢性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瘢痕组织等,这些瘢痕组织如果增生、挛缩等,也可能会对椎管内结构造成压迫,引发腰椎管狭窄症。比如长期腰部劳损后,局部组织反复损伤-修复,逐渐形成异常的瘢痕组织,影响椎管内的空间结构。一些运动员在长期训练中腰部慢性损伤后,如果修复过程异常,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四、其他因素
(一)医源性因素
在一些腰部手术之后,如腰椎融合术等,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椎管内结构改变,引起医源性的腰椎管狭窄症。例如手术中对椎管内组织的刺激、骨质去除不当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椎管的正常结构,导致狭窄。这种情况在有腰部手术史的人群中需要关注,术后恢复过程中如果出现腰部不适等症状,要考虑到医源性因素导致椎管狭窄的可能。
(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腰椎管狭窄症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基因的变异可能会使个体更容易发生椎管发育异常或者对退变等因素更加敏感,从而增加患腰椎管狭窄症的风险。虽然遗传因素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但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其发病几率可能相对较高。例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有腰椎管狭窄症,那么其他家族成员需要更加注意腰部的保健,定期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