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不怎么疼可能由损伤程度相对较轻、个体差异因素及其他因素导致,损伤轻则骨折类型及周围组织损伤影响小;个体差异包括痛觉阈值和神经传导不同;其他因素有局部制动使断端活动少及炎症反应相对较轻。
一、损伤程度相对较轻
1.骨折类型因素
如果是不完全骨折,比如裂纹骨折,骨折端没有明显的移位,对周围组织的破坏相对较小。对于儿童患者,骨骼的柔韧性较好,发生不完全骨折时,骨折断端之间的摩擦以及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刺激相对较轻。例如,儿童的跖骨不完全骨折,由于其骨皮质和骨小梁的结构特点,骨折处的神经受到的牵拉、压迫等刺激较小,所以疼痛感觉不明显。而对于成年男性,如果从事轻体力劳动,发生轻度的不完全跖骨骨折,其疼痛程度也可能相对较轻,这与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损伤越轻,对周围神经末梢等结构的刺激越小,疼痛就越不明显。
2.周围组织损伤较轻
跖骨周围的肌肉、肌腱、血管等组织损伤不严重。当跖骨骨折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会影响疼痛的感知。如果周围的肌肉只是轻度拉伤,没有广泛的撕裂等严重损伤,那么对神经的刺激就会相对较少。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组织修复能力较弱,但如果跖骨骨折周围组织损伤轻,也可能疼痛不显著。因为周围组织损伤轻意味着炎症反应等对神经的刺激小,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对疼痛的敏感性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所以即使发生跖骨骨折,疼痛可能不严重。
二、个体差异因素
1.痛觉阈值差异
不同个体的痛觉阈值不同。痛觉阈值是指能引起疼痛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有些人痛觉阈值较高,对疼痛的敏感程度较低。比如,一些运动员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其身体对疼痛的适应能力可能较强,痛觉阈值相对较高。当发生跖骨骨折时,由于痛觉阈值高,可能感觉不怎么疼。对于女性患者,如果其痛觉阈值本身较高,在遭遇跖骨骨折时,相对来说疼痛的主观感受就会较轻。而且,痛觉阈值还可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处于相对放松、心态较好的状态时,痛觉阈值可能会相对升高,从而感觉跖骨骨折不怎么疼。例如,一个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在发生跖骨骨折后,由于心理上的积极应对,痛觉阈值提高,疼痛感觉不明显。
2.神经传导差异
神经传导的差异也会影响疼痛的感知。不同人的神经纤维对疼痛信号的传导速度和强度不同。如果跖骨周围的神经传导疼痛信号相对较慢或者传导的强度较弱,那么患者感觉到的疼痛就会相对较轻。对于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神经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损伤,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在发生跖骨骨折时,疼痛信号的传导受到干扰,所以疼痛不明显。这类患者由于本身神经功能的异常,对骨折引起的疼痛感知不如正常人敏感,从而表现为跖骨骨折不怎么疼。
三、其他因素
1.局部制动情况
如果骨折后患者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局部制动措施,比如使用合适的支具或石膏固定跖骨部位,减少骨折断端的活动,也就减少了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刺激。对于儿童患者,及时进行适当的制动可以很好地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从而减轻疼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行动相对不便,早期就可能会自觉地减少患足的活动,加上外界给予的制动,骨折断端稳定,疼痛自然就会减轻。例如,老年患者发生跖骨骨折后,家人及时为其使用石膏固定,限制了跖骨的活动,骨折断端不再频繁摩擦,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减少,疼痛就不明显。
2.炎症反应相对较轻
骨折后局部会有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程度也与疼痛相关。如果炎症反应相对较轻,释放的致痛物质等就较少。对于年轻、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身体的自我修复和炎症调节能力较强,跖骨骨折后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比如,一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年轻人发生跖骨骨折,其身体的炎症反应在可控范围内,释放的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少,所以疼痛感觉不严重。而对于患有免疫性疾病等导致身体炎症调节功能异常的患者,在发生跖骨骨折时,炎症反应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如果本身炎症反应轻,也会出现跖骨骨折不怎么疼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