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过病史采集(包括吸烟史、职业接触史、家族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血气分析)及鉴别诊断(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鉴别)来明确诊断,诊断时需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一、病史采集
1.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多有长期吸烟史,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需详细询问吸烟的年限、每日吸烟量等,一般吸烟年限越长、每日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2.职业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纺织粉尘等)、化学物质(如刺激性气体等)的情况,长期职业接触相关有害物质可增加COPD发病风险。
3.家族史:部分COPD患者有家族聚集倾向,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
4.症状表现:关注患者是否有慢性咳嗽、咳痰,咳嗽一般为晨间明显,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还需询问是否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进行性加重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二、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COPD患者常呈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见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严重时可出现胸腹矛盾运动。
2.触诊:双侧语颤是否对称,COPD患者晚期可出现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小于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预计值):是评估COP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FEV%预计值将COPD分为不同等级,如轻度(FEV%预计值≥80%)、中度(50%≤FEV%预计值<80%)、重度(30%≤FEV%预计值<50%)、极重度(FEV%预计值<30%)。
2.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如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肺纹理减少等,但X线检查对COPD诊断的特异性不高,主要用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3.胸部CT检查:高分辨率CT对辨别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肺气肿及确定肺大疱的大小和数量有很高价值,有助于COPD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4.血气分析:当出现呼吸困难加重,需判断有无呼吸衰竭时,血气分析有重要意义。早期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低氧血症,PaO降低,进而可出现二氧化碳潴留,PaCO升高,同时可伴有酸碱平衡紊乱。
四、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其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而COPD多见于中老年人,气流受限多为持续性。但部分患者可合并存在,此时需综合评估。
2.支气管扩张:主要症状为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查体可闻及固定部位的湿性啰音,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
3.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痰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胸部CT可见肺结核病灶特征。
4.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大多数患者有慢性鼻窦炎,胸部CT可见两肺弥漫分布的小结节影,呼气相HRCT可见“树芽征”,冷凝集试验常阳性。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综合手段来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有不同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需全面考虑其个体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是否能配合完成检查等;女性患者在询问病史时需关注是否有特殊的接触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