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粘连是宫颈管黏膜损伤后致颈管狭窄或闭锁,发病与手术操作(人工流产、宫颈手术等)和感染因素(宫腔内感染、宫颈局部感染等)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闭经或月经过少)、周期性腹痛(下腹部疼痛),可通过妇科检查(宫颈举痛等)、超声检查(宫腔积液)、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形态异常)诊断,治疗有宫颈扩张术、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预防需规范手术操作、注意术后护理。
一、发病原因
1.手术操作相关
人工流产术:是导致宫颈粘连的常见原因。在人工流产过程中,过度搔刮宫颈管,或者吸宫时负压过大、时间过长等,容易损伤宫颈管黏膜。尤其是对于多次人工流产的女性,宫颈黏膜反复受损,发生宫颈粘连的风险更高。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能面临人工流产的情况,年轻女性如果没有做好避孕措施,频繁进行人工流产,就增加了宫颈粘连的发病几率。
宫颈手术:如宫颈锥切术、宫颈电烙术等。这些手术会直接对宫颈组织造成损伤,如果术后宫颈黏膜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就可能导致宫颈粘连。例如,一些因宫颈病变需要进行宫颈锥切术的女性,术后发生宫颈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
2.感染因素
宫腔内感染: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如产后宫腔内有胎盘、胎膜残留,或者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过长,细菌容易侵入宫腔引起感染。感染可导致宫颈管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发生粘连。对于产后身体恢复较差、流产后没有注意个人卫生的女性,感染风险增加,从而更容易引发宫颈粘连。不同性别中,女性是宫颈粘连的主要发病人群,因为女性的生殖系统生理结构特点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等因素的影响。
宫颈局部感染:如宫颈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蔓延累及宫颈管黏膜,也可能引发宫颈粘连。一些有宫颈炎病史的女性,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就有发展为宫颈粘连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闭经或月经过少:宫颈完全粘连时,经血无法排出,可出现闭经;部分粘连时,经量会明显减少。对于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出现月经突然减少或闭经,且有相关宫腔操作史或感染史,就要考虑宫颈粘连的可能。不同年龄的生育期女性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20-40岁的女性如果出现这种月经改变,应及时就医排查。
2.周期性腹痛
下腹部疼痛:一般在人工流产或宫颈手术后一段时间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女性可能只是轻微胀痛,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例如,在月经周期时,由于经血排出受阻,刺激子宫收缩,就会引起下腹部疼痛。这种腹痛症状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对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且有相关手术史的女性,要考虑宫颈粘连的可能性。
三、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宫颈举痛: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时,可能会发现宫颈有举痛。当用探针探测宫颈管时,可能会感觉阻力较大,或者无法顺利通过宫颈管。
2.超声检查
宫腔积液:经阴道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内有积液,这是宫颈粘连导致经血排出不畅的表现。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宫腔内的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3.子宫输卵管造影
宫腔形态异常: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显示宫腔的形态,如果存在宫颈粘连,可见宫腔部分充盈缺损或完全不显影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宫颈粘连。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宫颈扩张术:对于轻度的宫颈粘连,可以通过宫颈扩张术来分离粘连。医生使用宫颈扩张器逐步扩张宫颈管,使粘连的部位分离,恢复宫颈管的通畅。
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对于较为严重的宫颈粘连,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宫腔镜直视下,可以清晰地看到粘连的部位,并准确地进行分离,手术效果较好。
2.预防
规范手术操作:在进行人工流产、宫颈手术等操作时,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尽量减少对宫颈管黏膜的损伤。例如,人工流产时要避免过度搔刮宫颈管,控制好负压等。
注意术后护理:术后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如果有阴道流血等情况,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复查。对于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术后要密切关注月经情况,如果出现月经异常或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