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需先正确现场搬运并及时送医,经影像学等检查诊断评估后,可采取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支具固定)或手术治疗(有相应指征及方式),康复锻炼分早期和后期,不同年龄患者各有注意要点。
一、急救处理
1.现场搬运:如果怀疑有腰椎骨折,应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不能让患者弯曲或扭转身体。应使用硬板担架进行搬运,将患者平稳地转移到担架上,确保脊柱处于水平位,防止骨折部位进一步损伤脊髓等重要结构。这是因为腰椎骨折后,不当的搬运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引起截瘫等严重后果,无论患者年龄大小,都需要特别注意搬运的正确性。对于儿童,由于其骨骼和脊髓等组织更为娇嫩,更要谨慎操作;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腰椎骨折后搬运不当风险更高。
2.及时就医:尽快将患者送往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明确腰椎骨折的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等情况。
二、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腰椎骨折的大致情况,如骨折的部位、是否有椎体的压缩或移位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脊髓、椎间盘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的骨折细节,包括椎体的爆裂骨折、骨折块是否突入椎管等情况,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
MRI检查:对脊髓、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显示更为敏感,能够明确是否存在脊髓损伤、椎间盘突出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全身状况评估:除了腰椎本身的骨折情况,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是否有其他合并伤,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例如,患者是否有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等,这些合并伤可能会影响治疗的先后顺序和整体方案的制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全身状况评估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关注是否有其他骨骼或脏器的损伤;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其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对手术等治疗的耐受性。
三、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轻度的腰椎骨折,如稳定性骨折等,可能会采用卧床休息的方法。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要6-8周左右,之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对于儿童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防止脊柱畸形等情况;老年患者卧床时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等。
支具固定:可以使用腰部支具进行固定,以限制腰椎的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支具固定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进行定制,佩戴支具期间同样需要注意预防上述并发症。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如果腰椎骨折伴有明显的脊柱不稳定、脊髓受压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椎体压缩严重超过1/3、骨折块突入椎管压迫脊髓、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指征可能会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能力和基础疾病等因素。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解除脊髓的压迫等。手术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四、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在骨折后的早期,一般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锻炼,如下肢的直腿抬高锻炼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老年患者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引起疼痛加重等情况。
2.后期康复:当骨折逐渐愈合后,开始进行腰部的康复锻炼,如腰背肌锻炼等。常见的腰背肌锻炼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小飞燕等。通过康复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儿童患者要注意锻炼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注重锻炼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