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因长期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扩张的心脏病,病因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与血压升高致左心室负荷加重有关,临床表现分早期及进展期,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控血压、改善心功能,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监测血压,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负荷逐渐加重,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和扩张所形成的心脏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使得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需要克服增高的阻力来射血。
发病机制:高血压时,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左心室为了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需要加强收缩力来泵血,久而久之左心室心肌发生肥厚。随着病情进展,左心室逐渐扩张,进而可能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高血压的一般表现,如头痛、头晕等。
进展期
左心室肥厚阶段: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左心室肥厚导致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受限,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出现呼吸困难。
左心功能不全阶段:逐渐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为脓性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
全心功能不全阶段:除了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外,还可出现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体循环淤血导致的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
四、诊断
病史: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可发现血压升高,心脏听诊可能有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出现左心室肥厚、劳损等表现,如电轴左偏、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等。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可显示左心室壁增厚、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能较准确地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胸部X线:可见心影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弓突出等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治疗
控制血压:积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主张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改善心脏功能:如果出现心功能不全,可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在急性心力衰竭时可短时间使用)等。
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6g,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均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损伤,饮酒过量也会升高血压,所以应戒烟限酒。
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调整降压治疗方案,确保血压长期稳定控制。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时应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过快过低的降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青年:中青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多与长期精神紧张、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除了规范降压治疗外,要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期熬夜、减轻工作压力等,以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
女性:女性高血压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血压可能波动较大,要加强血压监测和管理。在降压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等的影响(如妊娠期一般不首选ACEI和ARB类药物)。
有家族病史人群:有高血压性心脏病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注重早期预防,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心脏相关检查等,一旦发现血压异常或心脏结构、功能改变,要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