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经飞沫传播,发病机制是黏附并释放有毒产物致呼吸道炎症,儿童和成人表现有别,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等相关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5-15岁儿童及青少年,不过近年来成人感染也较为常见。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肺炎支原体侵袭;而成年人若生活、工作环境中接触机会多等也可能感染。
季节分布:冬春季较多见,但其他季节也有散发感染情况。
三、感染途径
主要是通过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而感染。比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中带有肺炎支原体,周围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四、发病机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呼吸道和肺部。它可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有毒代谢产物等方式,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肺部及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可引起气管、支气管、肺泡的炎症,出现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等改变。
五、临床表现
儿童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初期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热程可持续1-3周。咳嗽较为突出,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能有少量痰液,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会表述咳嗽,仅表现为呼吸增快等。部分儿童还可能出现喘息症状,这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气道痉挛等有关。
全身症状:可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有些儿童还可能出现皮疹等肺外表现,如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等,但相对较少见。
成人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也是主要症状,干咳或伴有少量黏痰,部分成人咳嗽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发热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体温不是很高,但也有体温较高者。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相对常见,部分成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六、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
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稍晚,但持续时间较长。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痰液、咽拭子等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不受抗生素使用的影响。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有的则呈支气管肺炎表现等。
七、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有发热的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控制体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退热措施)。
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相关情况,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合理用药,成人也应按照规范疗程使用。不过需遵循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等原则。对于有剧烈咳嗽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但儿童用药需谨慎选择。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咳嗽等症状变化。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室内环境要舒适,保持空气清新。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基础疾病容易加重,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要注意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孕妇:孕妇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进行合理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