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咳嗽与支气管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情况上均有不同。过敏性咳嗽由接触过敏原引发,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等,可通过相关检查诊断,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用药治疗,预后视情况而定;支气管炎由病原体感染或刺激引起,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咳嗽等,相关检查可助诊断,病毒感染对症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等,预后因人群而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咳嗽:是一种与过敏相关的咳嗽,多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引发,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如组胺等炎性介质,刺激呼吸道黏膜感受器,导致咳嗽反射。常见于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儿童相对多见,且可能有家族过敏史。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因物理、化学刺激(如冷空气、烟雾等)导致。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冬春季节或气温变化时易发病,病原体感染可通过直接侵袭支气管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
二、临床表现
过敏性咳嗽:主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咳嗽往往较为剧烈,夜间及清晨咳嗽可能加重,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咳痰,部分患者可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相关的症状,如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出现咳嗽,脱离过敏原后咳嗽可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更多通过咳嗽表现出来,且过敏体质儿童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过敏相关疾病,如湿疹等。
支气管炎:通常起病较急,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等,随后出现咳嗽,起初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痰液可呈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症状相对更明显,还可伴有气促、喘息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有散在的干、湿啰音。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支气管炎有时可发展为喘息性支气管炎,表现出更明显的喘息症状。
三、辅助检查
过敏性咳嗽: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发现对某种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如对尘螨、花粉等特异性IgE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可呈阳性,有助于诊断。对于儿童患者,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也可辅助判断过敏原。
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若为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胸部X线检查大多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粗,儿童支气管炎有时可能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等表现。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治疗原则
过敏性咳嗽: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关键的治疗措施。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对于咳嗽症状明显者,可使用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也可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且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止咳、祛痰、退热等,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儿童需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喘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儿童支气管炎治疗时要注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利于痰液排出,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后情况
过敏性咳嗽:如果能有效避免接触过敏原,规范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容易反复发作。儿童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过敏体质可能会改善,咳嗽症状可能减轻或消失。但如果长期接触过敏原,可能会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影响肺功能。
支气管炎: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在1-2周内可痊愈。但婴幼儿、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发展为肺炎,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支气管炎如果是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儿童在年长后可能发展为支气管哮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