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从病史采集(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症状与体征评估(症状有呼吸困难、乏力疲倦、水肿等,体征有心脏及肺部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利钠肽检测及血常规等)、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其他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多方面综合进行,以此准确诊断并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以制定治疗方案。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心功能不全的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心功能不全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而老年人则多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有关;性别方面,某些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情况有别,如冠心病导致的心梗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也会上升。
生活方式:长期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史是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损伤心肌,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内皮功能损伤等,影响心脏血液供应。
既往病史: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心肌存在瘢痕组织,心肌重构风险增加,易发展为心功能不全;有瓣膜病病史的患者,瓣膜的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逐渐引发心功能不全。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症状:
呼吸困难:是心功能不全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急促;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非典型症状。
乏力、疲倦: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全身脏器供血供氧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下降。
水肿:可表现为下肢水肿,尤其在下午或傍晚较为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甚至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水肿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评估。
体征:
心脏体征:可闻及心音异常,如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心脏杂音,不同病因导致的心功能不全伴有相应的心脏杂音特点,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可闻及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还可能发现心脏扩大等体征,通过心脏听诊和触诊等可初步判断心脏的大小和功能状态。
肺部体征:肺淤血时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早期可能仅在肺底部闻及,随着病情加重,湿性啰音可弥漫至全肺。
三、实验室检查
利钠肽检测: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诊断心功能不全的重要生物标志物。BNP正常参考值一般<100pg/mL,NT-proBNP正常参考值成人<125pg/mL(<75岁)或<450pg/mL(≥75岁)。心功能不全时,利钠肽水平会升高,且其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水平越高提示心功能不全越严重。但需要注意,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利钠肽升高,如肺部感染、肾衰竭等,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LVEF≥50%,心功能不全时LVEF降低;还可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有助于明确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和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病变情况。
胸部X线:可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有无肺淤血等表现。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心影增大,肺纹理增多、模糊等肺淤血征象。
五、其他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怀疑冠心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阻塞等病变,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症状体征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才能准确诊断心功能不全,并明确其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