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术后需从体位、伤口、疼痛、患肢血液循环、康复、并发症预防及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包括保持正确体位、观察伤口、评估疼痛、观察血液循环、开展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保证营养均衡与多饮水等,针对不同人群(儿童、老年)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体位护理
1.术后初期体位: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需保持正确体位,一般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防止患肢内收、外旋,避免骨折移位。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更要精准维持体位,确保骨折端稳定,减少移位风险。老年患者由于骨骼强度下降,体位不当易加重骨折处损伤,所以需特别注意体位的准确性。
2.翻身注意事项:协助患者翻身时,要保持患肢与躯干在同一轴线,避免患肢扭曲。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可使用翻身辅助器等工具,轻柔操作,防止骨折部位受力不均。儿童患者翻身时动作需更加轻柔,避免对骨折处造成额外的刺激和损伤。
二、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于小儿患者,因其皮肤娇嫩,更要留意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皮疹等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老年患者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需加强观察。
2.保持伤口清洁:按照医嘱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儿童患者在更换敷料时要安抚其情绪,避免因哭闹导致伤口污染。老年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更要注意操作的无菌性。
三、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程度: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等,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对于小儿患者,可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评估疼痛。老年患者可能因认知障碍等原因,疼痛评估相对困难,需家属协助观察。
2.缓解疼痛措施: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非药物镇痛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对于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但需注意小儿患者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镇痛方式和药物。老年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谨慎用药。
四、患肢血液循环观察
1.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是否红润,温度是否与健侧相近。若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小儿患者皮肤较薄,观察颜色和温度相对更直观,老年患者由于血液循环本身可能较差,更要密切关注。
2.检查末梢脉搏:触摸患肢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情况,若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血液循环受阻。对于儿童患者,检查脉搏时要轻柔准确。老年患者动脉可能硬化,脉搏触诊相对困难,需借助专业工具辅助判断。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足背伸屈、踝关节泵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避免过度活动。老年患者康复锻炼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逐步增加活动量。
2.中期康复锻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患肢负重等锻炼。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锻炼的幅度和强度,避免再次损伤。小儿患者在中期康复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对康复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骨骼强度恢复情况。
六、并发症预防护理
1.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必要时可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小儿患者因活动受限,更要加强下肢肌肉的被动活动。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深静脉血栓风险更大,需重视预防措施。
2.肺部感染预防: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儿童患者要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咳痰方法,老年患者因呼吸功能减弱,更要加强呼吸道护理。
七、饮食护理
1.营养均衡: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等,促进骨折愈合。小儿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支持骨骼生长。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易消化,同时保证营养供给。
2.多饮水: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便秘,对于小儿患者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小儿患者多饮水可防止尿液浓缩,老年患者多饮水可保持呼吸道湿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