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类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比0.5%-2%,分典型和不典型类癌,典型预后好,不典型转移潜能高;临床表现有不同症状体征;影像学上X线和CT表现各异;诊断靠纤维支气管镜和病理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典型类癌可辅以放化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男性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病理特点
大体上,肿瘤通常呈实质性、边界清楚的结节状,颜色多为灰红或灰黄色,质地较软。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呈巢状、梁状或器官样排列,细胞内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根据细胞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典型类癌预后较好,不典型类癌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和转移潜能。
二、临床表现
症状:
典型类癌:多见于年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嗽、咯血、喘息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颜面潮红、腹泻等类癌综合征表现,这是因为肿瘤细胞能分泌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当肿瘤体积较小时,这些症状可能不明显或间歇性出现。
不典型类癌:症状相对更明显且多样,除了咳嗽、咯血外,可能较早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体重减轻等,由于其增殖活性较高,更易发生转移相关症状。
体征:早期通常无明显体征,当肿瘤引起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时,可闻及相应部位的啰音等。
三、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典型类癌可表现为肺野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边界清楚;不典型类癌可能呈现为形状不规则的肿块,伴有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时可见相应肺叶或肺段的阴影改变。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典型类癌多表现为肺门或支气管腔内的结节,边界光整;不典型类癌的CT表现往往更具侵袭性,可见肿瘤与支气管壁边界不清,周围可能有浸润表现,还可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等转移征象。
四、诊断方法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支气管内肿瘤的形态,如是否有新生物、肿瘤的部位等,并且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位于支气管腔内的肿瘤,活检阳性率较高;对于黏膜下生长的肿瘤,可能需要通过刷检或经支气管肺活检等方式获取组织。
病理活检: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经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支气管类癌的金标准。病理医生根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以及免疫组化等结果来区分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局限于支气管内的典型类癌,可采用支气管镜下肿瘤切除术或肺叶、支气管袖状切除术等,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保留正常肺组织;对于不典型类癌或肿瘤已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往往需要进行肺叶切除、全肺切除等更广泛的手术,同时清扫纵隔淋巴结。
放疗和化疗:不典型类癌对放疗和化疗有一定敏感性,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不典型类癌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可考虑放疗或化疗,但典型类癌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首选的主要治疗手段,多作为辅助治疗。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支气管类癌相对少见,在诊断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时要更加注重尽量保留肺功能,因为儿童的肺组织仍在发育中,过度切除肺组织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呼吸功能。同时,儿童对手术的耐受性和恢复情况与成人不同,术后的护理要更加精细,密切观察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评估手术风险时要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情况。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放疗、化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但要注意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化疗药物可能导致老年患者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生育问题等特殊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权衡治疗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如手术可能影响卵巢血供等情况,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部分患者可能因疾病产生较大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