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伤口护理、康复锻炼、活动与休息、支具或拐杖使用、饮食营养、定期复查随访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异常;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阶段逐步进行;活动休息要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等并抬高患肢;正确使用支具拐杖;饮食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等的食物;定期按安排复查调整康复方案。
康复锻炼
早期阶段(术后1-2周):
术后1-3天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患者平卧,膝关节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方肌肉,坚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通过该练习可防止肌肉萎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但强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老年人可适当降低每次收缩的力度和时间。
踝关节泵运动,患者平卧或坐姿,缓慢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然后缓慢下压,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各年龄段均可进行,活动量以自身无明显不适为宜。
中期阶段(术后2-6周):
在佩戴支具保护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平卧,伸直下肢,将腿抬起离床面约15-cm,坚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可逐渐增加抬高的高度和时间,但要避免过度疲劳。不同性别人群在力量恢复上可能有差异,女性相对力量较弱,需更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强度。有肥胖病史的患者,因体重较大,直腿抬高时要注意动作的平稳,避免因动作过快加重膝关节负担;同时要配合控制体重的措施,以减轻膝关节压力。
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可在床边进行,利用重力缓慢屈伸膝关节,每次屈伸幅度逐渐增加,但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每天练习次数和幅度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对于有既往膝关节损伤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屈伸练习时要更加谨慎缓慢,防止再次损伤膝关节。
后期阶段(术后6周以上):
逐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训练,可进行靠墙静蹲练习,患者背靠墙壁,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使大腿与小腿夹角约90-,保持该姿势一定时间(如30-60秒),然后缓慢站起,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但要注意避免蹲得过低,防止膝关节承受过大压力。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静蹲时,要根据自身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靠墙位置,确保安全;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练习时的呼吸节奏,避免因屏气等导致血压波动。
活动与休息
术后短期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剧烈运动;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术后需较长时间避免从事原工作,待膝关节恢复较好后逐渐恢复轻度工作;孕妇因身体负担较重,术后休息时要选择舒适体位,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姿势正确,避免影响胎儿。
使用支具或拐杖
根据医生建议佩戴膝关节支具,以提供稳定支撑,限制膝关节过度活动。在佩戴支具期间,要注意支具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按照医生指导使用拐杖,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健侧手和患侧拐杖同时迈出,然后患侧腿跟上;使用拐杖时要注意地面情况,防止滑倒,尤其是老年人或平衡能力较差的人群。
饮食营养
术后应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维生素C、D等对骨骼肌肉恢复有益;不同年龄人群对营养成分的需求略有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钙的摄入;老年人则需注意钙质的补充,预防骨质疏松,可适当增加奶制品、豆制品的摄入。有痛风病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防止诱发痛风发作影响膝关节恢复。
定期复查随访
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等)了解膝关节恢复情况,医生可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复查时的配合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检查,需要家长协助沟通;老年人可能听力、视力等有所下降,医生要注意沟通方式,确保复查顺利进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复查时要同时监测基础疾病的指标,以便综合评估膝关节恢复与基础疾病的相互影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