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壁脱垂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分前阴道壁(膀胱膨出)和后阴道壁(直肠膨出)脱垂,妊娠分娩、年龄、慢性腹压增加是发病原因,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治疗相关疾病、使用子宫托,重度需手术治疗,预防要控制孕期体重、选择合适分娩方式、产后锻炼、积极治疗慢性腹压增加疾病等。
一、定义
阴道壁脱垂是指阴道壁组织因支持结构损伤等原因出现位置下移的情况,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女性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起到支撑盆腔脏器(如子宫、膀胱、直肠等)的作用,当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时,就可能导致阴道壁脱垂。
二、分类及表现
(一)前阴道壁脱垂(膀胱膨出)
多因膀胱及尿道周围的筋膜和肌肉损伤所致。轻度前阴道壁脱垂可能无明显症状,重度时患者会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加等情况,部分患者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因为膀胱膨出可能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导致尿液残留,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尤其对于有多次分娩史的女性,由于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损伤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前阴道壁脱垂相关表现。
(二)后阴道壁脱垂(直肠膨出)
通常是由于直肠阴道隔损伤引起。轻度后阴道壁脱垂可能无症状,重度时患者会有排便困难,需用手按压阴道后壁才能排空大便,这是因为直肠膨出影响了正常的排便通道。对于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退变,发生后阴道壁脱垂的风险相对增加,同时老年女性可能合并有慢性便秘等情况,会进一步加重后阴道壁脱垂的症状。
三、发病原因
(一)妊娠与分娩
是阴道壁脱垂最主要的原因。在妊娠过程中,子宫增大,盆底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加,而分娩时,尤其是难产、产程长、巨大胎儿分娩等情况,会对盆底肌肉、筋膜及神经造成直接损伤,使得盆底支持结构薄弱,产后若盆底组织未能恢复良好,就容易发生阴道壁脱垂。比如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发生阴道壁脱垂的风险明显高于剖宫产的产妇。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盆底支持组织萎缩、退化,盆底肌肉力量减弱,从而增加阴道壁脱垂的发生风险。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盆底组织弹性和韧性降低,更容易出现阴道壁脱垂相关问题。
(三)慢性腹压增加
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超重或肥胖等情况,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进而推压盆腔脏器,导致阴道壁脱垂。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咳嗽,会不断增加腹压,久而久之可能引发阴道壁脱垂;肥胖女性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内压力较高,也容易出现阴道壁脱垂。
四、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妇科检查可以直观地发现阴道壁脱垂的程度。根据脱垂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例如,检查时观察阴道前壁或后壁脱出阴道口的情况来判断脱垂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有时可能会借助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来更准确地评估盆底结构和功能,了解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组织的情况,辅助诊断阴道壁脱垂以及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阴道壁脱垂患者,可以采用盆底肌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盆底功能。凯格尔运动即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进行多次。同时,对于有慢性腹压增加因素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控制慢性咳嗽、治疗便秘等,以减少腹压对盆底的影响。另外,使用子宫托也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子宫托可以支撑阴道壁,使其恢复到正常位置,缓解症状,但需要定期更换和清洁子宫托。
(二)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阴道壁脱垂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脱垂程度等因素综合决定,例如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等。
(三)预防措施
在妊娠期间,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分娩时应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尽量减少难产等情况的发生;产后要注意休息,进行适当的盆底肌锻炼,促进盆底组织恢复;对于有慢性腹压增加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以降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多次分娩的女性、老年女性等高危人群,更要重视盆底健康的维护,定期进行盆底功能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