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包括撕脱性骨折,骨折由创伤、骨骼疾病等致骨完整性连续性中断,撕脱性骨折因肌肉韧带猛收缩或关节过度牵拉致骨皮质拉断,好发于肌腱韧带附着部位,影像学上X线等可助诊断,治疗分保守与手术,康复依情况循序渐进,儿童愈合快但需关注生长,老年人愈合弱要防并发症,运动员康复重恢复运动功能。
撕脱性骨折:属于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是由于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附着处的骨皮质被拉断而造成的骨折。常见于运动过程中,如足球运动员急停、变向时,小腿肌肉猛烈收缩可能导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或关节部位受到过度牵拉时发生,例如踝关节突然内翻或外翻,可能引起内踝或外踝的撕脱性骨折。
解剖部位表现
骨折: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骨骼部位,表现为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反常活动)及骨擦音或骨擦感等,不同部位骨折具体表现有所差异,如上肢骨折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功能,下肢骨折会导致行走困难等。
撕脱性骨折:好发于肌腱、韧带附着的骨骼部位,常见于膝关节的髌骨、胫骨结节,踝关节的内踝、外踝,肩关节的肱骨大结节等部位。局部一般也会出现疼痛、肿胀,但由于是肌腱或韧带牵拉引起,有时畸形可能相对不太明显,但受伤部位往往有明显的压痛,且在活动相关关节时疼痛会加剧,因为肌肉或韧带的收缩会刺激骨折部位。
影像学表现
骨折: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骨折的常用方法,可发现骨骼的连续性中断,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可能还需要结合CT、MRI等进一步明确情况。X线上可见骨皮质的断裂、骨小梁的中断等表现。
撕脱性骨折:X线平片多可明确诊断,可见小的骨片从主骨上撕脱下来,其典型表现是有一个小的骨块与主骨分离,周围常伴有软组织肿胀等表现。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撕脱骨折块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治疗与康复
骨折: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一些稳定性骨折)和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移位明显、不稳定的骨折等)。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功能,不同部位骨折的康复时间和锻炼方式有所不同,一般需要数周到数月的时间。
撕脱性骨折:治疗也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撕脱骨折块较小且位置良好,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需要3-6周左右,之后逐渐进行功能锻炼;如果撕脱骨折块较大且移位明显,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将撕脱的骨块复位并固定。康复锻炼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邻近关节的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受伤部位的活动度和力量训练,一般儿童的撕脱性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而成人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总体康复过程与一般骨折类似,但要根据撕脱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骨骼的韧性较好,撕脱性骨折相对较常见,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速度通常比成人快,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避免固定过紧影响骨骼发育,同时康复锻炼要适度,因为儿童的配合度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共同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儿童骨折,要特别注意复位的准确性,因为稍有移位可能会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也需要更加谨慎。在固定期间要注意防止骨折再次移位,同时要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康复锻炼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损伤,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促进骨骼健康和骨折愈合。
运动员:运动员因高强度运动易发生撕脱性骨折,治疗后康复需要尽快恢复运动功能,康复计划要注重针对性,强调恢复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和运动专项能力等,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与运动康复师合作,逐步增加运动强度,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导致再次损伤。例如足球运动员发生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后,康复中要先恢复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再逐步进行带球、奔跑等足球专项运动的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