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髓核向椎管中央突出压迫脊髓等结构的病症,病因有年龄、损伤、遗传等,临床表现为神经压迫和腰部疼痛,通过X线、CT、MRI诊断,可非手术(卧床、牵引、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需保持正确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腰部损伤来预防。
一、定义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的髓核向椎管中央部位突出,从而压迫脊髓等结构的一种病症。腰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当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就有可能突出。在中央型突出的情况下,突出物主要集中在椎管中央区域,直接影响到椎管内的脊髓组织。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纤维环的韧性也下降,更容易破裂突出,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损伤:腰部的急性损伤,如弯腰搬重物时姿势不当、腰部受到撞击等,可能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长期反复的腰部损伤,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长期弯腰工作等,也会使腰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逐渐发生退变和突出。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其家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腰椎间盘的结构和代谢,使其更容易发生退变和突出。
三、临床表现
1.神经压迫症状: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患者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功能,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影响了神经传导,进而影响到下肢的感觉、运动以及控制二便的神经功能。
2.腰部疼痛:多数患者会有腰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等部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表现为轻微的酸痛,有的则为较为剧烈的刺痛或胀痛,腰部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腰椎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骨质结构,如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腰椎是否存在退变等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突出的显示不如CT和MRI准确。
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椎管的压迫情况,可明确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髓核突出的具体位置等信息。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更全面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包括脊髓受压的程度等,是诊断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检查方法。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3-4周,这样可以减轻腰部的压力,缓解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也要保证充足的卧床时间,但要注意适当变换体位,防止肌肉萎缩等情况。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脊髓等结构的压力,牵引重量和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进行牵引时要特别谨慎,严格控制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和针灸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谨慎选择按摩和针灸的力度等。
2.手术治疗:如果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如下肢肌力明显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解除对脊髓的压迫,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在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儿童在学习和日常活动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防止腰椎过早出现问题;成年人要避免长期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
2.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的锻炼,如小飞燕、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有助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儿童可以进行一些适合其年龄的简单腰部活动锻炼,如伸展运动等;老年人锻炼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腰部损伤。
3.避免腰部损伤: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尽量蹲下用腿部力量搬起重物,而不是弯腰搬起;避免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腰部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