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踝泵运动;中期开展膝关节屈伸训练和扶拐部分负重行走;后期进行膝关节全面活动度训练和下肢力量强化训练,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定期复查,出现异常立即停训咨询医生。
适用人群:适用于所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情况的患者。
具体做法: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大腿前方肌肉)、腘绳肌(大腿后方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收缩时不产生关节活动,股四头肌收缩时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腘绳肌收缩时尽量屈曲膝关节,同样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相同次数和组数。这样可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踝泵运动:
适用人群:各类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均可进行。
具体做法:患者仰卧或坐姿,伸直下肢,脚尖用力向上勾,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秒,然后脚尖用力向下绷,尽力使脚尖远离自己,保持5秒,然后放松,如此为一次,每分钟10次左右,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也能活动踝关节周围肌肉。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膝关节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处有一定稳定性,伤口愈合良好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病史较长或恢复较慢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
具体做法:可在床边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患侧小腿自然下垂,家属或患者自己用手轻轻推动小腿,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曲角度,每天可增加5°-10°,直到达到90°左右;伸直膝关节时,可通过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用弹力带一端固定在床边,另一端套在患侧脚上,缓慢伸直膝关节,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逐步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
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情况较好,医生评估可以部分负重的患者。年龄较小的患者骨骼修复能力强,但也要根据具体恢复情况;女性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且骨折恢复良好可进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骨折愈合的患者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具体做法:患者使用双拐,患侧下肢部分负重,健侧下肢先迈出一步,然后双拐和患侧下肢同时跟上。开始时负重重量较轻,逐渐增加,一般从体重的1/4-1/3开始,每次行走距离不宜过长,以患者感觉舒适、患侧下肢无明显疼痛为度,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行走10-15分钟。通过部分负重行走可以促进骨折处的愈合,同时锻炼下肢的负重能力和平衡能力。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膝关节全面活动度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度仍未完全恢复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不同,年龄较大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训练;男性患者若骨折恢复情况允许也可进行。
具体做法:可进行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训练时患者自己尽量伸直和屈曲膝关节,达到最大活动范围;被动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增大膝关节的屈曲和伸直角度,通过按摩、牵引等手法辅助,每天训练1-2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开始时使用扶手,健侧下肢先上,患侧下肢随后,然后健侧下肢先下,患侧下肢随后,逐渐增加上下楼梯的次数和难度,以进一步恢复膝关节功能。
下肢力量强化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完全愈合,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的患者。各类患者均可进行,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具体做法:进行靠墙静蹲、深蹲等训练。靠墙静蹲时患者背部靠墙,屈膝下蹲,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与地面垂直,保持30-60秒为一次,每天3-4组;深蹲训练时患者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尽量使臀部接近足跟,然后缓慢站起,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腿部抗阻训练,使用沙袋等进行下肢的伸展和屈曲抗阻练习,增加肌肉力量,提高下肢的稳定性和功能。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