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是3岁以下小儿较常见的喘息性疾病,与感染有关,起病急,先有上感症状后喘息,血常规等检查及胸部X线有相应表现,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典型及非典型症状,血常规等检查及胸部X线有相应表现,治疗目标是控制临床症状等,包括多方面治疗,若规范治疗多数可良好控制病情,否则可致气道重塑等不良后果。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环境因素如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刺激性气体、呼吸道感染等可诱发哮喘发作。
临床表现
喘息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喘息,喘息一般无明显的发作性,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喘息程度一般为轻至中度,肺部可闻及较多中、细湿啰音,可伴有呼气性喘鸣,喘息随炎症控制而缓解,但部分患儿可反复发作。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非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咳嗽变异型哮喘则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或自行缓解,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不同年龄的患儿,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哮喘起病较缓,而儿童哮喘起病多较急。
实验室检查
喘息性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找到相应的病原体。
支气管哮喘:
血常规:发作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痰液检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尖棱结晶(Charcot-Leyden结晶体)、黏液栓(Curschmann螺旋体)和透明的哮喘珠(Laennec珠)。
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显示发作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一秒率(FEV/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均减少;缓解期上述指标可逐渐恢复。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测定气道反应性,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测定气道的可逆性,PEF及其变异率测定可反映气道通气功能的变化。
变应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等检测相关变应原,有助于明确哮喘的过敏原,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及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
影像学检查
喘息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大多见肺纹理增粗,少数病例可出现小点片状阴影。
支气管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
治疗原则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如为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喘息明显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一般预后较好,随年龄增长,发作逐渐减少。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及加重,避免并发症,防止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维持正常肺功能,保障正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缓解哮喘发作;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免疫疗法等。
预后情况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完善,发作逐渐减少,一般在5-6岁后逐渐缓解,少数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如果能长期规范治疗,多数患儿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正常生长发育;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导致气道重塑,出现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影响肺功能,甚至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