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种植学说(经血逆流种植及淋巴、静脉播散)、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苗勒氏管残余上皮化生)和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不同学说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经血逆流是重要起始因素,生育期高发,绝经后罕见;淋巴及静脉播散相对少见,长期精神紧张、盆腔手术史等可增加风险;体腔上皮化生受炎症、雌激素等刺激,生育期风险高,青春期前、绝经后少,长期吸烟、不当用含雌激素药物等可增加风险;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难清除异位内膜细胞致发病,年轻有遗传易感性或老年有基础病等可影响。
一、种植学说
1.经血逆流种植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每月会发生周期性剥脱形成月经,经输卵管流入腹腔。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如阴道横隔、处女膜闭锁等)导致经血流出不畅,或经期剧烈运动、性生活等,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并在局部继续生长、蔓延,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研究表明,经血逆流是卵巢巧克力囊肿形成的重要起始因素,在有经血逆流情况的女性中,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从年龄角度看,生育期女性是经血逆流相关疾病的高发人群,因为此阶段女性有正常的月经周期,存在经血逆流的可能性,而青春期前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般不会发生经血逆流导致的卵巢巧克力囊肿;对于绝经后女性,由于月经停止,经血逆流情况不存在,所以绝经后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发病极为罕见。
2.淋巴及静脉播散
子宫内膜也可通过淋巴系统或静脉系统播散到远处器官,如卵巢。例如,盆腔内的子宫内膜细胞可通过淋巴管进入盆腔淋巴结,然后随淋巴循环转移到卵巢;或者通过静脉进入体循环,到达卵巢并种植生长。不过,这种途径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情况相对经血逆流来说较为少见,但也是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及内分泌功能,间接影响淋巴和静脉系统的循环,增加子宫内膜细胞通过淋巴及静脉播散种植的风险;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可能会导致盆腔内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影响淋巴和静脉回流,使得子宫内膜细胞更易通过淋巴及静脉播散到卵巢形成囊肿。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1.苗勒氏管残余上皮化生
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等组织被认为是由原始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具有潜在的化生能力。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如炎症、雌激素长期刺激等,体腔上皮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例如,盆腔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使体腔上皮发生化生,转化为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这些组织在卵巢部位生长,逐渐形成囊肿。年龄因素上,生育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体腔上皮化生的风险增加;而对于青春期前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较低,体腔上皮化生的可能性较小;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体腔上皮化生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情况也较少见。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平衡,间接影响体腔上皮的状态,增加体腔上皮化生的风险;长期服用某些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如激素类避孕药等,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不当使用可能增加风险)也可能干扰体内激素水平,促使体腔上皮化生。
三、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但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清除逆流到盆腔的子宫内膜细胞,使得这些细胞能够在卵巢等部位存活、增殖,进而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研究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体内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例如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影响免疫系统对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的监视和清除功能。年龄方面,年轻女性相对来说免疫系统功能处于活跃状态,但如果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也可能出现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发病;老年女性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免疫系统,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自身免疫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免疫系统,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