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是窦房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PP间期进行性缩短后出现长间歇且长间歇短于基本PP间期两倍,心电图有相应表现;病因包括生理性(如年轻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病理性(如心脏疾病、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如心悸、头晕、黑矇等);诊断靠心电图及结合病史等,需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还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情况。
一、定义
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是窦房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或全部不能到达心房,引起心房和心室停搏。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的特点是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
二、心电图表现
在心电图上,可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之后出现一个长间歇,长间歇后的第一个PP间期又逐渐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例如,正常的PP间期为0.8秒,在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可能先出现PP间期逐渐缩短至0.6秒,然后出现一个长间歇,长间歇可能为1.6秒左右,之后又开始PP间期逐渐缩短的过程。
三、病因
1.生理性因素:
对于年轻人,可能在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出现,比如在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导致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但一般不伴有明显症状,也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体位改变或活动后可能自行缓解。
2.病理性因素:
心脏疾病: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如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窦房结的传导功能;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可能影响窦房结的传导;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可干扰窦房结的正常电活动。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导致窦房传导阻滞,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使用时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也可能抑制窦房结的功能,导致传导阻滞,但一般在停药后可恢复。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窦房传导阻滞。例如,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等发生改变,可能出现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
四、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当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程度较轻,心室率不太慢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
2.有症状情况:如果心室率显著减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黑矇、晕厥等情况。例如,当长间歇导致心室率过慢,心脏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窦房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近期用药情况、电解质是否正常等。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似心电图表现的情况鉴别,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的PP间期差异一般小于0.12秒,而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的PP间期逐渐缩短后出现长间歇,长间歇与基本PP间期有一定的倍数关系等可资鉴别。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可逆性病因引起,如药物导致的窦房传导阻滞,应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引起,应纠正电解质紊乱。例如,对于因低钾血症导致的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应积极补充钾离子,纠正低钾状态。
2.对症治疗:当患者出现症状,心室率较慢时,可考虑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但需谨慎,因为一些药物可能有不良反应。对于无症状的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同时,儿童的迷走神经张力相对较高,要注意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情况相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出现二度1型窦房传导阻滞时,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和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