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前期发病率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风险增加,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这与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随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损伤等变化,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2.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增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血脂异常、肥胖等问题增多,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性。
3.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持续增高,容易损伤血管内皮,使脂质更容易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数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脂异常,同时高血糖状态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几率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通常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3.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多在体检或其他情况检查时被发现,这类患者也有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4.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有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5.猝死: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改变,缓解期心电图可能正常,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程度和部位等,明确病变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会升高,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4.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对于缺血性心肌病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具有降脂、稳定斑块的作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3.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如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4.外科治疗: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为缺血的心肌建立新的血液供应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