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常见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和理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诊断方法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肺部感染需重视,及时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一、常见致病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
细菌: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健康人呼吸道中可能携带该菌,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引发肺部感染。例如在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弱人群中较为常见。
病毒:流感病毒是引发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毒,流感季节时,人群易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空气飞沫传播而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进而引发肺部感染。
真菌: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情况下,易发生真菌感染导致肺部感染,比如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肺曲霉感染等。
理化因素:如放射性损伤可直接损伤肺部组织,引起放射性肺炎;吸入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刺激呼吸道和肺泡,导致肺部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往往发热较为明显,体温可高达39℃以上;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则有所不同,有的呈低热,有的也可出现高热。
咳嗽、咳痰:咳嗽是肺部感染常见症状,初始可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细菌感染时痰液多为脓性,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咳铁锈色痰;病毒感染引起的咳痰多为白色黏液痰;真菌感染时痰量可增多,且可能为黏稠痰等。
呼吸困难:严重的肺部感染可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促等,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或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体征:医生听诊时可能发现肺部有啰音,如湿啰音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音减弱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是否有浸润影等异常改变,帮助初步判断肺部感染的部位和范围。例如肺炎患者胸部X线可显示肺部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等。
胸部CT:对于一些胸部X线不易发现的病变,如隐匿部位的感染、肺部间质病变等,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有变化等。
病原学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可查找病原菌,帮助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培养等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血流感染及病原菌类型,从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选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则选用抗真菌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进行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呼吸困难患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肺部感染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由于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在治疗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老年人:老年人肺部感染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而以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在治疗肺部感染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选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孕妇:孕妇发生肺部感染时需要特别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肺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需要重视的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由于自身生理特点不同,在肺部感染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特点,需针对性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