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术后疼痛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后早期因手术创伤致疼痛,有不同原因及特点;可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方式缓解,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及相应注意事项,非药物有体位调整等;术后不同阶段疼痛有变化,1-2周疼痛渐减但仍存,2-3个月疼痛进一步减轻且康复锻炼需注意,了解各阶段特点及应对措施对促进康复、减轻疼痛很重要。
一、术后早期疼痛原因及特点
髌骨骨折术后早期疼痛较为常见,主要与手术创伤有关。手术过程中对髌骨周围组织的剥离、切开等操作会引起组织损伤,释放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等,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一般术后即刻疼痛较为明显,多为中度至重度疼痛。研究表明,术后24-48小时内疼痛程度通常达到峰值。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且术后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持久,疼痛持续时间可能会稍长于年轻患者。女性患者在术后可能因心理因素等影响,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这主要是个体差异,从生理机制上看,疼痛的产生主要还是基于手术创伤引发的炎症等病理过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组织修复,进而可能间接影响疼痛的恢复进程,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骨折部位及手术区域的血供,不利于组织修复,可能使疼痛缓解时间延长。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若发生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疼痛,且感染引起的疼痛特点可能与单纯手术创伤性疼痛不同,多为持续的、伴有红肿热等表现的疼痛。
二、术后疼痛的缓解措施及原理
1.药物缓解
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例如常用的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术后疼痛,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特定的儿童适用剂型。
阿片类镇痛药:对于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在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
2.非药物缓解
体位调整:术后保持膝关节适当的体位,如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从而缓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避免患肢过度下垂加重肿胀和疼痛。
冷敷:在术后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通过低温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和炎性介质释放,从而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冷敷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时间应更短,温度不宜过低。
心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疼痛感知有影响,对于焦虑、紧张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如放松训练等,可减轻其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心理干预的方式可有所不同,例如对儿童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疼痛情绪。
三、术后不同阶段疼痛变化及应对
1.术后1-2周
此阶段疼痛逐渐减轻,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骨折部位开始初步愈合,但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仍未完全消退。对于老年患者,在这个阶段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以促进组织修复,利于疼痛缓解。女性患者可适当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等,有助于骨骼恢复。生活方式上建议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加重疼痛和影响骨折愈合。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高血压,要注意控制血压稳定,因为血压波动可能会影响手术区域的血供,进而影响疼痛恢复。
2.术后2-3个月
疼痛进一步减轻,骨折逐渐达到临床愈合。此时患者可开始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但锻炼过程中可能会因康复动作的刺激引起短暂疼痛。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导致疼痛加剧和骨折再移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锻炼强度和方式应有所差异,年轻患者相对可适当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女性患者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因力量不足等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或疼痛。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冠心病,在康复锻炼时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锻炼强度过大引起心脏负荷增加,诱发心绞痛等,进而加重疼痛不适。
总之,髌骨骨折术后疼痛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了解不同阶段疼痛特点及相应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