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一般普通患者<140/90mmHg,高危人群<130/80mmHg,老年人收缩压可适当放宽至150mmHg以下,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控制血压能保护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减轻心脏病变、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延缓肾功能恶化;还可通过控制血压等综合措施减少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不同人群控制血压对降低心血管风险意义不同。
一、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来说,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人群,血压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如《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血压每降低10/5mmHg,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分别降低35%-40%和20%-25%。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目标血压范围基本一致,但老年人(年龄≥65岁)收缩压的控制可适当放宽至150mmHg以下,但需注意避免过低血压导致脑灌注不足等问题。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血压控制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监测,而男性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血压控制遵循上述一般目标即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更需要严格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以减少并发症。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要持之以恒地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以维持器官功能稳定。
二、保护靶器官
1.对心脏的保护: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等心脏病变。通过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减轻左心室的负荷,阻止左心室肥厚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长期良好控制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逆转率较高,能够显著改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还能减少心肌缺血复发的概率。
2.对脑的保护: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控制血压可降低脑血管的压力,减少脑血管破裂出血及缺血的发生。大量临床数据显示,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可降低约40%,脑出血的发生风险降低约50%。不同年龄的患者,脑保护的意义相似,但老年人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更需谨慎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脑血流灌注异常。女性患者在更年期后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脑血管健康,需加强血压管理以保护脑部。生活方式不良的高血压患者,通过控制血压能更好地保护脑部血管,减少脑卒中的威胁。有过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3.对肾脏的保护:高血压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逐渐导致肾功能损害。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可以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进程,减少蛋白尿的产生,保护肾脏功能。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良好的血压控制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尤为重要。不同年龄的患者,肾脏对血压变化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血压控制目标,但总体目标是保护肾脏结构和功能。女性患者在妊娠相关高血压等情况后,需关注血压对肾脏的长期影响,积极控制血压保护肾脏。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可减轻肾脏的负担,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有肾脏疾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维持肾脏功能稳定的核心治疗措施之一。
三、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
通过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等综合措施,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除了血压因素外,还包括血脂、血糖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但有效控制血压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自身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基线不同,年轻患者通过控制血压可降低未来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老年患者控制血压则可改善已存在的心血管功能状态,降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女性患者在绝经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对增加,良好控制血压有助于平衡这一风险。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高血压患者,通过控制血压结合改善生活方式,能最大程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风险。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是预防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