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输入方式传入本地的肺炎病例,传播途径有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感染风险相对高、老年人病情易加重,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风险高)和接触传播(儿童因卫生习惯差、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等易感染),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儿童发热突出且体温波动大、老年人发热持续久易伴基础疾病加重)和严重症状(部分患者可进展为严重病症,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风险更高),诊断靠实验室检查(不同年龄血常规表现不同、老年人指标变化可能不典型)和影像学检查(不同年龄影像学表现有差异),防控措施包括入境检疫(关注不同年龄人员特点)、隔离治疗(为儿童提供适合环境、关注老年人基础疾病护理)、密切接触者管理(观察14天,关注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
传播途径相关情况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的人可因吸入这些飞沫而被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在近距离接触飞沫时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有相关研究显示,在密闭空间中,飞沫传播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接触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等;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而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发生接触传播,比如用手触摸污染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触碰面部等;老年人如果行动不便,接触污染物品后清洁不及时也易感染。
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一般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等。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对于儿童患者,发热可能是较为突出的早期表现,而且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老年人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加重。
严重症状:部分患者在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老年人,感染后出现严重症状的风险更高,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机能,使得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应对能力下降。
诊断相关要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病原学检查方面,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情况可能在感染早期就较为明显;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衰退等原因,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综合地进行判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的肺部病变可能进展相对较快,在影像学上的变化可能更迅速地从间质改变发展为肺实变等;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有慢性肺部疾病等,影像学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干扰。
防控措施相关
入境检疫:对来自疫情高发地区的入境人员进行严格的健康监测和排查,包括测量体温、询问症状、核酸检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入境人员,儿童需要特别注意在检疫过程中的舒适度和配合度,避免过度紧张;老年人则要关注其身体状况,确保检疫过程安全、有序。
隔离治疗:一旦确诊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需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治疗场所要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防护设施。对于儿童患者的隔离治疗,要提供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环境,减少其焦虑情绪;老年人在隔离治疗时,要关注其基础疾病的护理和生活照料,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与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一般观察期限为14天。在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需要每日进行体温监测和症状观察。儿童密切接触者要注意其日常活动和健康状况的观察,避免交叉感染;老年人密切接触者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健康管理,如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和健康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