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需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及关节镜检查明确撕裂类型与严重程度,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撕裂或无症状患者,包括急性期处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支具固定;中重度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如关节镜微创手术及术后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运动员、孕妇、糖尿病患者需个体化处理;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运动前热身、选择合适运动装备、体重管理及定期随访。
一、诊断与评估:明确撕裂类型与严重程度
1.1临床检查:通过关节线压痛、McMurray试验(旋转挤压试验)评估半月板损伤位置,结合患者病史(如急性扭伤或慢性退变)初步判断损伤类型。
1.2影像学检查:MRI是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半月板撕裂形态(水平裂、垂直裂、放射状裂等)及范围,T2加权像高信号区域提示撕裂;超声适用于浅表撕裂或动态评估,但准确性低于MRI。
1.3关节镜检查:若临床与影像学结果不一致,或需同时治疗,可通过微创关节镜直接观察撕裂程度,并取组织活检排除其他病变(如软骨损伤、滑膜炎)。
二、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撕裂或无症状患者
2.1急性期处理(0~48小时):遵循RICE原则(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减轻肿胀和疼痛。
2.2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局部外用双氯芬酸凝胶可减少全身不良反应。
2.3物理治疗:
2.3.1肌力训练:重点强化股四头肌(如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和腘绳肌(如俯卧屈膝),增强膝关节稳定性,减少半月板负荷。
2.3.2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可改善本体感觉,降低再次损伤风险。
2.3.3超声波或电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但需由专业物理治疗师操作。
2.4支具固定:使用膝关节可调式支具限制活动范围,急性期可固定于0°~30°屈曲位,慢性期逐渐增加活动度,避免长期固定导致肌肉萎缩。
三、手术治疗:针对中重度撕裂或保守治疗无效
3.1关节镜微创手术:
3.1.1部分半月板切除术:适用于边缘撕裂或无法修复的损伤,通过关节镜切除不稳定碎片,保留健康组织,术后恢复快,但长期可能增加骨关节炎风险。
3.1.2半月板修复术:适用于年轻患者(<40岁)、血供良好区域(如外1/3)的纵向撕裂,使用可吸收缝线或箭头钉固定,促进愈合,但需严格制动6~8周。
3.1.3半月板移植术:适用于全层切除后膝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者,使用同种异体或自体组织移植,但供体来源有限,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3.2术后康复:
3.2.1早期(0~2周):支具固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避免负重。
3.2.2中期(2~6周):渐进性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被动屈伸),平衡训练。
3.2.3后期(6周后):功能性训练(如上下楼梯、跑步),逐步恢复运动,但需避免深蹲、跳跃等高负荷动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4.1老年人(>65岁):因合并骨关节炎或骨质疏松,手术风险较高,优先保守治疗;若需手术,需评估心肺功能,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减少全身麻醉并发症。
4.2运动员:年轻运动员若为急性创伤性撕裂,建议尽早修复以恢复运动能力;慢性退变性撕裂需结合运动专项调整康复方案,避免过早复出导致再次损伤。
4.3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加重关节松弛,保守治疗为主,避免使用NSAIDs(可能影响胎儿),优先物理治疗和支具固定;若需手术,应在产后进行。
4.4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缩短住院时间。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5.1运动前热身:进行10~15分钟动态拉伸(如高抬腿、弓步走),激活肌肉,减少急性损伤风险。
5.2运动装备选择:穿支撑性好的运动鞋,避免硬底鞋;使用护膝可提供额外稳定性,但需避免长期依赖导致肌肉萎缩。
5.3体重管理:BMI每增加5kg/m2,膝关节负荷增加35%,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维持健康体重。
5.4定期随访:术后患者每3~6个月复查MRI,监测半月板愈合情况;保守治疗患者若出现关节交锁、持续疼痛,需及时重新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