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病理状态,按病程和发病部位可分类。其病因包括原发性心脏疾病、继发性因素及诱发因素,心功能分级采用NYHA标准。临床表现因左心、右心或全心功能不全而异。诊断方法涵盖影像学、实验室及功能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及外科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及肾功能不全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方面,需控制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及接种疫苗。心功能不全为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特殊人群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心功能不全的基本定义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核心特征为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可能伴随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表现。根据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突发)和慢性心功能不全(长期存在),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及全心功能不全。
二、心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分类
1.病因分类
原发性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
继发性因素: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糖尿病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贫血、感染(如心肌炎)及药物毒性(如化疗药物)。
诱发因素: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如房颤)、钠盐摄入过多、未规范用药等。
2.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
Ⅰ级: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症状。
Ⅱ级:轻度受限,一般体力活动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Ⅲ级: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即可出现症状。
Ⅳ级:无法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
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左心功能不全:以肺循环淤血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乏力、少尿等。
2.右心功能不全: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表现为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消化道淤血(腹胀、食欲减退)。
3.全心功能不全:同时存在左、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病情较重。
四、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射血分数)、胸部X线(心影增大、肺淤血)、心脏磁共振(复杂病例)。
2.实验室检查:B型钠尿肽(BNP)或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升高(提示心衰可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
3.功能检查:心肺运动试验(评估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简单评估心功能)。
五、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限制钠盐摄入(每日<5克)、控制液体入量(根据病情调整)、戒烟限酒、适度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药物治疗:利尿剂(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改善预后)、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抗心肌纤维化)。
3.器械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改善心脏收缩协调性)。
4.外科治疗:心脏移植(终末期心衰)、瓣膜修复或置换术(瓣膜病导致的心衰)。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合并症多(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耐受性差,需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避免低血压或肾功能恶化。
2.孕妇:妊娠期心脏负担加重,需严格评估心功能,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产后密切观察。
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常见,需早期手术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4.肾功能不全患者:ACEI/ARB类药物需谨慎使用,避免高钾血症,利尿剂需调整剂量。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高脂血症患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
2.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心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3.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心衰急性发作。
心功能不全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随访,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