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个月后的心肌瘢痕状态,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方面特点,诊断靠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治疗与管理包括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老年、女性患者及有并发症者需特殊对待。
一、定义
陈旧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个月以后的心肌梗死。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部分心肌坏死,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遗留的心肌瘢痕状态。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压力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等退变,增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增加,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促使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等,为心肌梗死的发生埋下隐患。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加重血管壁的损伤和粥样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加速血管病变,使冠状动脉更容易发生狭窄或堵塞;有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增加其患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相关方面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仅在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时发现异常的心肌梗死遗留表现;有些患者可能会有不典型的胸痛,疼痛程度较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能有所减轻,疼痛部位不固定,可放射至颈部、肩部、背部等;还可能出现乏力、心悸等非特异性表现。
体征:一般情况下,单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可能无明显异常体征,但如果合并有心脏功能不全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心率异常、血压异常、肺部啰音等体征。
四、诊断相关要点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病理性Q波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Q波的出现是因为心肌坏死后,心肌除极向量消失,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会升高,而陈旧性心肌梗死时,这些标志物通常恢复至正常范围,但结合心电图等其他检查可以明确心肌梗死的既往史。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是否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等陈旧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改变;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检测心肌的灌注情况,判断心肌是否存在存活以及梗死的范围等。
五、治疗与管理相关内容
基础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遵循相应疾病的治疗规范进行管理。例如,高血压患者需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降糖药物使血糖达标。
生活方式干预:强调患者要戒烟限酒,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的摄入;适当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保持心理平衡,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稳定斑块的作用,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患者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因为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同时,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女性患者:女性在治疗中除了考虑疾病本身,还需关注激素变化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在生活方式管理上,要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和饮食计划,比如孕期或围绝经期的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上有其特殊之处,需要医生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指导。
有并发症患者:如果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有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例如在使用利尿剂等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根据心功能情况调整患者的活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