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是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多由输卵管结核蔓延而来,其发病机制有特点,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异常、下腹坠痛、不孕及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有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育龄女性、儿童患者、老年患者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传播至子宫内膜,结核病变开始于子宫内膜,可累及子宫肌层。结核结节是其典型的病理改变,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周围可见类上皮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
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早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可致经量过多;晚期子宫内膜遭不同程度破坏,表现为月经稀少或闭经。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月经异常影响生育计划,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的绝经相关表现而被忽视。
下腹坠痛:多为慢性盆腔痛,经期加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疼痛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比如导致活动受限,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不孕:由于输卵管黏膜破坏与粘连,常使管腔阻塞;或因输卵管周围粘连,管腔部分通畅,但黏膜纤毛被破坏,输卵管僵硬、蠕动受限,丧失运输功能;子宫内膜结核破坏了内膜,不利于受精卵着床,从而引起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不孕是重要的困扰。
全身症状:若为活动期,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全身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可能因结核活动影响生长发育,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情况;成年患者则可能因全身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导致体力下降,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
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最可靠的依据。在月经前1周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进行诊断性刮宫,注意刮取子宫角部内膜,送病理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刮宫操作需要谨慎,比如老年患者子宫萎缩,刮宫时要避免子宫穿孔等并发症。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病灶,但阴性不能排除结核病变。不同年龄人群结核菌素试验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试验结果的判读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
影像学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见宫腔呈不同形态和不同程度狭窄或变形,边缘呈锯齿状;盆腔X线拍片发现孤立钙化点,提示曾有盆腔淋巴结结核病灶。影像学检查对于了解子宫、输卵管的形态结构改变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比如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检查。
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盆腔情况,可见腹膜、盆腔脏器表面有粟粒状结节,取活组织检查可确诊。但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原则
抗结核药物治疗:采用标准化疗方案,遵循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不同年龄患者在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儿童患者)、肝肾功能(老年患者等)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以及对肝功能的监测,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成熟。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后病情无改善、子宫内膜结核导致严重宫腔粘连经药物治疗无效、盆腔结核形成较大包块等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子宫附件切除术等,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手术需谨慎考虑,尽量保留生育功能。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子宫内膜结核可导致不孕,对其生育计划产生重大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卵巢功能,因为抗结核药物可能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生育。同时,治疗期间需要严格遵循抗结核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后续生育创造条件。
儿童患者:儿童患子宫内膜结核多由血行传播而来,常伴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在治疗时,要注意抗结核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因为结核是消耗性疾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恢复。
老年患者:老年女性患子宫内膜结核时,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评估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脏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