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早熟指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异常,分为中枢性(真性)和外周性(假性)。中枢性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激活,女孩更常见;外周性是非该轴激活,各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需病史、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危害包括身高降低、心理问题及潜在健康隐患。
一、儿童性早熟的定义
儿童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呈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第二性征主要包括女孩的乳房发育、阴毛和腋毛出现、月经来潮等;男孩的睾丸和阴茎增大、阴毛出现、声音变粗、出现胡须等。
二、儿童性早熟的分类
(一)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
1.发病机制: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提前激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分泌增加,导致性腺发育并分泌性激素,使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其病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积水、颅内肿瘤等)、特发性(即找不到明确病因)等,在女孩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较为常见。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女孩发病年龄通常早于男孩,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多见于女孩,约占中枢性性早熟的80%-90%,男孩相对较少。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肥胖可能增加儿童发生中枢性性早熟的风险,因为肥胖会影响激素代谢等。
(二)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
1.发病机制:是非HPGA激活引起的性早熟,体内有性激素的来源,但HPGA未激活。例如,性腺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睾丸间质细胞瘤等)可自主分泌性激素;肾上腺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导致肾上腺分泌过多雄激素等。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性别差异相对不似中枢性性早熟那么明显。有相关病史的儿童,如曾有内分泌相关疾病家族史等,发生外周性性早熟的风险可能增加。
三、儿童性早熟的临床表现
(一)中枢性性早熟
1.女孩表现:乳房开始发育,多为双侧乳房增大,可伴有乳晕色素沉着、乳头增大;随后出现阴毛、腋毛生长;月经初潮提前出现。身高在早期可增长加速,但由于骨骺提前闭合,最终成年身高可能低于正常儿童。
2.男孩表现:睾丸和阴茎增大,阴囊皮肤变红、增厚,出现阴毛;随后出现腋毛、胡须,声音变粗;肌肉发达,身高在早期增长加速,后期因骨骺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偏矮。
(二)外周性性早熟
1.女孩表现:可能出现乳房发育,但乳晕、乳头无明显变化;阴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阴道出血,但无规律的月经来潮;可伴有肾上腺皮质增生相关表现,如多毛、痤疮等。
2.男孩表现:睾丸增大,但无精子生成;阴茎增大,可伴有阴毛、痤疮等表现;若为肾上腺疾病引起,可能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相关表现,如皮肤色素沉着等。
四、儿童性早熟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出生时的情况、既往疾病史、家族中是否有性早熟相关疾病史、饮食情况(是否摄入过多含激素的食物等)、生活环境等。
(二)体格检查
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检查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如女孩乳房Tanner分期、阴毛分期,男孩睾丸容积等。
(三)实验室检查
1.性激素水平测定:中枢性性早熟患儿的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基础值可高于正常,且GnRH激发试验呈青春期模式,即LH峰值>5.0IU/L,LH/FSH>0.6等;外周性性早熟患儿的性激素水平升高,但GnRH激发试验无青春期模式。
2.骨龄测定:通过X线拍摄左手腕部骨龄片,了解骨骼发育程度,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骨龄通常超前于实际年龄。
3.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需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排除颅内肿瘤等病变;对于外周性性早熟患儿,根据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应部位的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如怀疑性腺肿瘤可进行性腺超声检查等。
五、儿童性早熟的危害
(一)对身高的影响
由于骨骺提前闭合,儿童最终成年身高会低于正常水平,这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等。
(二)对心理的影响
性征提前出现可能使儿童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与同龄人相比,自身的身体变化可能让他们感到与众不同,从而影响其社交和心理健康。
(三)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中枢性性早熟可能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延误原发病的治疗;外周性性早熟的原发病如性腺肿瘤等若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