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康复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做基础训练,中期开展关节活动及肌肉抗阻训练,后期进行生活能力与力量协调性训练,康复中要定期复查、管理疼痛、注重营养支持。
一、康复早期(骨折后1-2周)
(一)固定制动下的基础训练
对于儿童肱骨骨折患者,由于其骨骼生长活跃,早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如握拳、伸指等,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5-10分钟,通过手指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部肌肉萎缩。而成人患者同样可进行手指的充分活动,同时可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肱骨骨折患者,在进行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康复训练的进行。训练前后要监测血糖,若血糖异常需及时调整训练强度或寻求医生建议。
二、康复中期(骨折后2-6周)
(一)骨折部位稳定后的活动
肘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可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可以在他人辅助下或借助简单的康复器械进行。例如,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侧前臂放在桌面上,缓慢地利用健侧手推动患侧肘部进行屈曲和伸展,每次活动从0°开始逐渐增加幅度,每天进行3-5次,每次活动10-15分钟。对于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活动时要更加轻柔缓慢,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或肿胀明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
肌肉力量进一步训练:在肘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基础上,可增加肌肉的抗阻训练。例如,使用轻重量的弹力带进行上臂肌肉的抗阻训练,患者握住弹力带一端,进行上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动作,每组训练10-15次,每天3-4组。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抗阻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率,避免心率过快超出安全范围。
三、康复后期(骨折后6周以上)
(一)全面功能恢复训练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此阶段要着重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脸、梳头、持物等。患者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练习,逐渐过渡到复杂动作。例如,练习用患侧手穿衣时,先从将衣服套入手臂等简单步骤开始,逐步练习扣纽扣等精细动作。对于年轻且生活方式较活跃的患者,可适当增加一些功能性较强的活动,如投掷轻量小球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范围,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肥胖的肱骨骨折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可能会增加关节负担,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动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可适当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自身身体状况。
力量和协调性巩固训练:继续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增加训练的重量和难度。同时进行协调性训练,如进行抛接球训练,患者站在一定距离外,用患侧手抛接球,逐渐提高抛接的准确性和速度,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肱骨骨折患者,在进行协调性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平衡和动作的准确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和更细致的指导。
四、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定期复查
骨折患者无论年龄、性别或基础健康状况如何,都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每1-2周复查一次,通过X线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例如,若骨折愈合较慢,应适当降低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若骨折愈合良好,则可以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二)疼痛管理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准确,要密切观察其肢体活动情况和情绪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疼痛加剧等情况。当出现疼痛时,首先要停止当前的康复训练,分析疼痛原因。如果是正常的训练后的肌肉酸痛,可通过热敷等方式缓解;如果是异常疼痛且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骨折移位等异常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痛觉敏感度可能降低,更要仔细观察,避免延误病情。
(三)营养支持
良好的营养对于肱骨骨折康复至关重要。患者要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蛋白质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生长,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其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的有效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