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需从多方面入手,个人卫生方面要洗手、保持口腔卫生及清洁个人物品,环境卫生要通风换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还可接种EV71疫苗;要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就医,轻症居家隔离至少2周,重症送医;要识别重症表现并及时送具备救治能力的机构抢救;婴幼儿护理要精细,学龄儿童要注意休息、心理疏导,通过综合措施降低发病率与减轻危害。
一、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1.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这能有效清除手上可能沾染的肠道病毒等病原体。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帮助其清洁手部。研究表明,规范洗手可显著降低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
2.口腔卫生:要保持儿童口腔清洁,饭后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残留滋生细菌。比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在其进食后用干净的纱布蘸温水擦拭口腔。
3.个人物品清洁:儿童使用的餐具、玩具等要定期消毒。餐具可用开水煮沸消毒,玩具可定期用合适的消毒剂擦拭等。
(二)环境卫生方面
1.居住环境: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
2.公共场合注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这类场所更容易传播病毒。
(三)疫苗接种
1.EV71疫苗:EV71型肠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儿童可接种EV71疫苗进行预防。该疫苗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儿童感染EV71型肠道病毒相关手足口病的风险,尤其是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二、病例发现与隔离
(一)早期识别症状
1.观察症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手足口病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有的患儿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如果发现儿童有这些表现,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
2.及时就医:一旦怀疑儿童患手足口病,要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确诊。
(二)隔离措施
1.居家隔离:如果儿童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一般可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至少为发病后2周,在此期间要避免儿童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防止病毒传播。要将患儿的生活用品与其他儿童的分开,单独使用和消毒。
2.医疗机构隔离:对于重症患儿,要及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三、重症病例的识别与处理
(一)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1.神经系统表现: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要警惕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例如,患儿突然出现精神萎靡,不愿意玩耍,频繁呕吐等情况,需要高度重视。
2.呼吸循环系统表现: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等情况,若出现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心率增快,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升高或降低等呼吸循环系统异常表现,也可能是重症的迹象。
(二)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儿童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的表现,要立即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低颅内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护理重点:婴幼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要更加精细。要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疱疹处避免搔抓,防止破溃感染。对于发热的婴幼儿,要采用合适的物理降温方法,如额头贴退热贴等,避免使用成人退烧药等不适合婴幼儿的退热方式。同时,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喂养注意:在患病期间,要保证婴幼儿的营养摄入,对于能进食的婴幼儿,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对于不能进食或进食困难的婴幼儿,要适当进行补液等支持治疗。
(二)学龄儿童
1.日常活动:学龄儿童患病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在隔离期间,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或接受其他治疗措施。同时,要告知儿童不要与其他同学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2.心理疏导:学龄儿童可能会因为患病而产生心理压力,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心理疏导,让儿童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总之,手足口病的防治需要从预防、病例发现隔离、重症识别处理以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护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综合措施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和减轻其对儿童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