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积水成因包括心血管系统相关(如心力衰竭、心包炎)、感染性因素(如肺炎、肺结核)、肿瘤相关因素(如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肿瘤)及其他因素(如低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心力衰竭、感染、肿瘤、低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应治疗)和对症治疗(如胸腔穿刺抽液、吸氧、呼吸支持)。
一、肺积水的成因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
1.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漏出到肺泡和间质引起肺积水。例如,一些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未得到良好控制,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进而出现肺积水,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肺积水。
2.心包炎:心包发生炎症时,如结核性心包炎、化脓性心包炎等,心包腔内液体大量积聚,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影响静脉回流,也可引发肺积水。
(二)感染性因素
1.肺炎:严重的肺炎,病原体感染肺部后,炎症刺激使得肺泡和间质渗出增加,若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发展为肺积水。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部分重症肺炎患者会出现肺积水情况,有研究显示细菌性肺炎患者肺积水的发生率约为15%-20%。
2.肺结核:结核杆菌感染肺部后,引起肺部的炎性反应,破坏肺组织,导致渗出增多,从而出现肺积水,尤其是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腔积液是肺积水的常见类型之一。
(三)肿瘤相关因素
1.原发性肺癌:肺癌细胞侵犯胸膜或肺部组织,刺激胸膜产生大量渗出液,或者肿瘤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肺积水。据统计,约有20%-30%的肺癌患者会出现恶性胸腔积液,即肺积水的一种类型。
2.转移性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肺部或胸膜,也会引起肺积水,如乳腺癌、胃癌等转移至胸膜时,可导致胸腔积液。
(四)其他因素
1.低蛋白血症:当患者患有严重肝病、肾病等疾病时,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或丢失过多,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容易渗出到胸腔等部位引起肺积水。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出现胸腔积液的情况较为常见。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肺部时,可引起肺积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胸腔积液。
二、肺积水的治疗
(一)针对病因治疗
1.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是心力衰竭导致的肺积水,需要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轻心脏负荷,促进体内多余液体的排出;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地高辛等增强心肌收缩力等。
2.感染的治疗:
肺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导致的肺积水,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性肺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肺结核:则需要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
3.肿瘤的治疗:
原发性肺癌: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采取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早期肺癌有手术指征的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选择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
转移性肿瘤:如果是转移性肿瘤引起的肺积水,需要针对原发肿瘤进行治疗,同时对于胸腔积液可进行局部处理,如胸腔穿刺抽液等。
4.低蛋白血症的治疗: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肺积水的产生。例如,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肾病,同时补充白蛋白。
5.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肺积水,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
(二)对症治疗
1.胸腔穿刺抽液:当肺积水量较多,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液,迅速缓解症状。一般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600ml,以后每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ml,避免因快速大量抽液导致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
2.吸氧: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
3.呼吸支持:严重的肺积水导致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