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性脑病有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头痛头晕等,进一步发展嗜睡昏迷等,有神经体征)和呼吸系统症状(原有呼吸症状加重),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精神症状)、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吸氧护理)、一般护理(体位、皮肤、饮食护理)。
一、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症状。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影响了大脑的正常代谢和神经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易激惹等,而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反应迟钝等情况。例如,长期吸烟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由于肺部功能差,容易发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早期就可能出现上述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变。
进一步发展: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扑翼样震颤,这是由于代谢紊乱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对于儿童患者,昏迷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神经体征: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例如,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等可能呈阳性,这是因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了损害,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体征表现上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或退化情况而有所差异,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可能使其体征表现不典型。
2.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会加重,如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等。COPD患者原本就有长期的咳嗽、咳痰,病情加重时咳嗽更剧烈,痰量增多,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无论年龄大小,呼吸系统症状的加重都是肺性脑病的重要提示,因为呼吸功能的恶化是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直接原因。
二、肺性脑病的护理
1.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尤为重要,若呼吸变浅、变慢或出现潮式呼吸等异常呼吸节律,提示病情加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频繁且细致地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加强关注。例如,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呼吸频率和节律,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下降提示缺氧加重。
神经精神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意识状态从清晰到嗜睡、昏迷的变化是肺性脑病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儿童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可能更难准确判断,需要通过哭闹、反应等表现综合评估;老年人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需要与基础状态对比来判断。
2.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咳痰无力的患者,定期为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对于儿童患者,拍背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肺部组织;老年人骨骼较为脆弱,拍背力度也需适中。可根据病情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常用的雾化药物如氨溴索等,通过雾化吸入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帮助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
吸氧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合适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一般采用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氧流量1-2L/min,浓度25%-29%,因为高浓度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对于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长期低流量吸氧是必要的护理措施。儿童患者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装置,确保吸氧的舒适性和有效性;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要注意吸氧管对皮肤的压迫,定期更换吸氧部位。
3.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减轻呼吸困难。半卧位时可将床头抬高30°-50°,同时使患者的下肢保持适当的屈曲,这样有助于膈肌下降,改善呼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体位支撑,确保舒适且不影响呼吸;老年人的骨骼肌肉功能可能较差,要注意体位变换的频率,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导致压疮等问题。
皮肤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预防压疮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骨隆突处是压疮的好发部位,要加强护理。儿童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更要注意保护皮肤,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避免因饮食不当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老年人可能存在咀嚼和消化功能减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饮食质地,如将食物打成糊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