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因早产儿心血管发育不完善、前列腺素水平高致动脉导管未闭,有症状表现、体征表现,可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有保守、药物、手术,早期干预预后好,未及时治有严重后果,护理需关注呼吸、喂养、感染预防等,要依早产儿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定义
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主干与主动脉弓的重要血管,它保证了胎儿时期的血液循环。而早产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按时闭合,从而导致主动脉的血液持续流向肺动脉,引起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发病机制
(一)早产儿自身特点
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动脉导管的肌肉层发育较差,平滑肌缺乏,导致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难以正常收缩闭合。此外,早产儿体内的前列腺素水平相对较高,前列腺素E能够维持动脉导管的开放,这也是早产儿容易出现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轻度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心脏杂音。而较严重的动脉导管未闭可导致早产儿出现气促、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由于主动脉血液流入肺动脉,肺循环血量增加,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表现为呼吸急促加重、发热等。
(二)体征表现
在心脏听诊时,可听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是动脉导管未闭的典型体征。同时,早产儿可能出现脉压差增大,触及水冲脉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导管的形态、粗细以及分流情况,能够准确测量动脉导管的直径等指标,明确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二)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可显示心脏大小和肺血管纹理情况。动脉导管未闭较明显时,可见心脏增大,尤其是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纹理增多等表现。
五、治疗原则
(一)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早产儿的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心率、体重增长等情况。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部分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有可能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闭合。
(二)药物治疗
吲哚美辛等药物可用于促进动脉导管的闭合。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要充分考虑其器官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
(三)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动脉导管未闭病情较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结扎术、钳闭术等,通过手术来关闭动脉导管,恢复正常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但手术对于早产儿来说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评估早产儿的整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六、预后情况
(一)早期干预的影响
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大多数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后,心血管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生长发育也能够逐渐赶上正常足月儿。
(二)未及时治疗的后果
如果动脉导管未闭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这会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七、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护理要点
(一)呼吸护理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可能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加,早产儿容易出现呼吸急促等情况。要保持早产儿呼吸通畅,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为早产儿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二)喂养护理
早产儿本身喂养就存在一定困难,动脉导管未闭导致的生长发育迟缓可能会使喂养问题更加突出。要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如果母亲条件允许)或适合早产儿的配方奶喂养,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呼吸情况,避免呛奶。同时,要保证早产儿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三)感染预防
早产儿免疫力低下,动脉导管未闭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早产儿与感染源的接触。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前后要严格洗手,保持早产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总之,早产儿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多数早产儿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在整个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早产儿的特殊生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