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病理性骨折需先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再选择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卧床休息、支具外固定、针对病因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适应证选择椎体成形术、后凸成形术或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等),康复治疗分术后和非手术患者,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儿童、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因诊断
脊柱病理性骨折通常是由原发或转移的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导致脊柱骨质强度下降而发生骨折。首先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明确病因。例如,对于有肿瘤病史的患者,要排查是否为肿瘤脊柱转移;对于老年人,需考虑骨质疏松相关的脊柱病理性骨折。
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神经功能评估:检查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脊髓或神经受压的情况。若存在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麻木、二便失禁等,病情相对更严重。
2.脊柱稳定性评估:通过影像学判断脊柱的结构完整性及稳定性,如脊柱后凸畸形角度、椎体破坏范围等。不稳定的脊柱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导致神经进一步损伤或加重疼痛等症状。
三、治疗方法选择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适用于病情较轻、神经功能稳定且脊柱稳定性较好的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脊柱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相关的脊柱病理性骨折,卧床休息同时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
2.支具外固定:可选用合适的脊柱支具,如胸腰骶支具等,起到限制脊柱活动、减轻疼痛、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些脊柱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仍需限制活动的患者适用,如部分肿瘤脊柱转移但脊柱稳定性尚可的患者。
3.针对病因的治疗:
肿瘤相关:如果是肿瘤脊柱转移,根据肿瘤的类型、患者的全身状况等采取相应治疗,如对于适合放疗的患者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寡转移病灶可考虑手术切除等。
骨质疏松相关:除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外,可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药物等,但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或存在神经受压表现,经评估需解除神经压迫的患者。
脊柱稳定性严重受损,如椎体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且有进一步加重风险的患者。
保守治疗无效,疼痛等症状持续不缓解的患者。
2.手术方式:
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适用于骨质疏松相关的脊柱病理性骨折,尤其是压缩性骨折。通过向病变椎体注入骨水泥,达到强化椎体、减轻疼痛、恢复脊柱部分高度和稳定性的目的。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风险。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适用于肿瘤脊柱转移或其他病因导致脊柱稳定性严重受损的情况。通过植入脊柱内固定装置,结合植骨融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同时根据情况处理肿瘤病灶等。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能否耐受手术。
四、康复治疗
1.术后康复: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活动、呼吸训练等,预防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中期根据脊柱稳定性和恢复情况逐步进行坐位、站位等平衡训练及腰背肌锻炼,增强脊柱周围肌肉力量,进一步稳定脊柱。
2.非手术患者康复: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等,以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相关脊柱病理性骨折较为常见,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的药物选择和监测,同时关注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在康复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再次损伤。
2.儿童:儿童脊柱病理性骨折相对少见,多由先天性疾病、肿瘤等引起。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方案的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术式,康复训练要遵循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循序渐进。
3.肿瘤患者:肿瘤相关脊柱病理性骨折患者全身状况往往较差,治疗中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整体情况和脊柱局部病变,在治疗脊柱骨折的同时,关注肿瘤的系统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同时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