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有外固定和康复训练等措施;手术治疗针对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功能或不愈合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等方式,且康复在陈旧性骨折治疗中至关重要,具恢复功能作用且需个体化原则。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与评估
对于一些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尚可、无明显移位或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陈旧性骨折患者适用。需要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骨折部位、移位情况、愈合情况等。例如,对于一些儿童陈旧性青枝骨折,若骨折端成角较小且不影响功能,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若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耐受力差,也多先考虑保守治疗。
评估内容包括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周围软组织情况、患者的功能需求等。
2.具体措施
外固定: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外固定装置,如石膏绷带、支具等。石膏绷带可用于四肢长骨的陈旧性骨折,通过固定骨折部位,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支具则在一些关节周围骨折的陈旧性骨折中应用较多,如腕关节支具,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关节活动,同时提供相对舒适的固定环境。
康复训练:在固定的同时,需要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例如,对于下肢陈旧性骨折,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后,开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陈旧性骨折患者,在固定2-3周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等个体化制定,年轻患者可能耐受度较好,训练强度可适当加大,而老年患者则需更缓慢、轻柔地进行训练。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功能:如陈旧性关节内骨折,骨折端移位导致关节面不平整,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此时需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例如,肱骨髁间陈旧性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骨折仍未愈合或愈合缓慢,如胫骨中下1/3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此时需要手术干预,通过植骨等方式促进骨折愈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把握也有差异,儿童骨折不愈合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成人有所不同,需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将骨折端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例如,对于股骨陈旧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在选择内固定材料和操作时要更加谨慎,确保内固定的稳定性。
植骨术:当存在骨折不愈合时,常需要植骨。可采用自体骨植骨,如取自体髂骨植骨,将自体骨移植到骨折不愈合部位,促进骨折愈合;也可采用异体骨植骨等。对于儿童患者,自体骨植骨是更常用的方式,因为异体骨植骨可能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且儿童自身骨代谢活跃,自体骨植骨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三、康复在陈旧性骨折治疗中的重要性
1.对功能恢复的作用
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都贯穿始终。对于陈旧性骨折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恢复肢体的功能。以膝关节陈旧性骨折为例,经过手术复位内固定后,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同时逐渐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等功能。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潜力较大,但需要家长密切配合监督康复训练的进行;老年患者康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细致的康复指导,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差等问题,康复训练要注重提高其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以降低再次跌倒等风险。
2.康复的个体化原则
康复方案必须个体化。考虑患者的年龄,年轻患者康复训练可以更积极,而老年患者则要避免过度训练。例如,年轻的运动员发生陈旧性骨折,康复训练需要注重恢复其运动功能,训练强度和内容要针对其运动项目进行设计;老年患者则更注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行走等基本活动的能力恢复。同时,要结合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等因素,如上肢陈旧性骨折患者,康复训练重点在于手的精细功能恢复和上肢力量恢复,而下肢陈旧性骨折患者则重点在于行走功能和下肢力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