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早期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随病情进展变持续,女性特殊时期疼痛感受可能更明显)、关节肿胀(多见于年龄大、病情重及肥胖人群)、关节僵硬(晨起或休息后出现,年龄大及长期不活动等可致时间长、程度重)、活动受限(随病情发展渐现,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易增加风险);体格检查有压痛(不同部位提示不同受累结构,女性特殊时期感知更敏锐)、关节摩擦感(多见于病程长、软骨磨损重及肥胖患者)、关节畸形(晚期可现,年龄大、病情持续进展及长期不正确姿势易致);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骨下骨硬化等,可初步评估退变等情况,MRI能更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病变,助早期诊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病情活动期可有轻度白细胞等升高,血沉部分患者可轻度加快,病情活动时CRP可升高,需综合各因素判断。
一、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疼痛多不严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甚至休息时也会疼痛,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疼痛感受可能更明显。
2.关节肿胀:关节滑膜炎症、渗出等可导致关节肿胀,可伴有局部温度升高,多见于年龄较大、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肥胖人群由于膝关节承受更大压力,更易出现关节肿胀情况。
3.关节僵硬: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关节出现僵硬感,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活动后可缓解,年龄较大者关节僵硬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长期不活动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时间久坐)可能加重关节僵硬程度。
4.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不利、下蹲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女性在妊娠、产后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激素水平等变化可能影响关节稳定性,进而影响膝关节活动,增加活动受限风险。
二、体格检查
1.压痛:可在膝关节周围特定部位出现压痛,如髌骨下方、内外侧副韧带附着处等,不同压痛部位提示可能受累的结构不同,女性在经期等身体敏感时期,对压痛的感知可能更敏锐。
2.关节摩擦感:检查者活动膝关节时可感觉到关节面之间的摩擦感,多见于病程较长、关节软骨磨损较严重的患者,肥胖患者膝关节长期承受较大负荷,更易出现关节摩擦感。
3.关节畸形: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年龄较大、病情持续进展的患者发生关节畸形的几率相对较高,长期不正确的膝关节使用姿势(如长期跷二郎腿等)会增加关节畸形发生风险。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表现: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这是膝关节炎较典型的X线表现,因为关节软骨磨损后,关节间隙会相应变窄;骨质增生,多见于关节边缘部位,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退变加剧,骨质增生情况可能更明显;软骨下骨硬化等。不同年龄段人群X线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人患膝关节炎时X线表现可能相对较轻,而老年人由于长期退变,X线表现往往更严重。
意义:通过X线检查可以初步评估膝关节的退变程度、关节间隙情况等,是膝关节炎诊断的常用初步影像学手段。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表现: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如关节软骨磨损、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对于早期膝关节炎软骨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女性在怀孕等特殊时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等因素,可能增加半月板等结构损伤风险,MRI检查能更精准发现这些问题。
意义:有助于更早发现膝关节炎的早期病变,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病情活动期可能有轻度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轻度升高,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血常规可能出现生理性波动,但一般无病理意义。
2.血沉(ESR):部分患者血沉可轻度加快,提示体内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年龄较大患者身体代谢相对较慢,血沉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长期卧床患者血沉也可能有一定变化。
3.C反应蛋白(CRP):病情活动时CRP可升高,其变化与病情活动程度相关,女性在感染等特殊情况下,CRP可能出现异常升高,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膝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各因素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医生需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