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是血供破坏严重的骨折类型,易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解剖特点是骨折后股骨头与颈分离,血肿压迫及移位加重血运损伤;临床表现有髋部剧痛、畸形等,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原则分非手术(血供差致应用受限)和手术,手术包括内固定术(年轻或特定类型骨折适用,坏死率仍较高)和关节置换术(老年等患者适用);术后需康复训练并预防深静脉血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骨质疏松、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后与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式相关,需长期管理并定期复查。
一、左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定义及解剖特点
1.左股骨颈骨折头下型指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完全切断股骨头的血供来源(主要为旋股内侧动脉终末支),是股骨颈骨折中血供破坏最严重的类型,易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可达30%~50%。
2.解剖特点:头下型骨折后,股骨头与股骨颈分离,关节囊内血肿压迫剩余血供,且骨折端移位会进一步加重血运损伤,直接影响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症状:髋部疼痛剧烈,活动时加重,患肢呈外旋短缩畸形(短缩约1~2cm,外旋45°~60°),轴向叩击痛(+),被动活动髋关节时疼痛加剧。
2.体征:患侧大转子上移,Bryant三角底边缩短,Shoemaker线相交点上移,Allis征阳性(仰卧位,两腿并拢屈髋屈膝90°,双膝高度不等)。
3.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显示骨折线位置及移位程度,CT三维重建可明确骨折块数量及空间关系,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改变敏感,可发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缺血区。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外展嵌插型骨折(GardenⅠ~Ⅱ型),采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时间6~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但头下型骨折因血供差,非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风险高,临床应用受限。
2.手术治疗:
2.1.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患者(<60岁)或GardenⅢ~Ⅳ型骨折,常用空心加压螺钉(3枚呈倒三角排列)或动力髋螺钉(DHS),通过加压固定促进骨折愈合,但头下型骨折内固定后股骨头坏死率仍达20%~30%。
2.2.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老年患者(>65岁)、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或预计内固定后愈合困难者,可选择半髋关节置换(双极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降低长期卧床并发症风险。
四、术后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1.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踝泵运动(每小时10~15次),第3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10~15秒,重复10~15次,每日3组),第2周开始髋关节被动活动(屈曲<90°,内收外展各<30°),第6周部分负重(拄拐杖,负重20%~30%体重),第12周完全负重。
2.并发症预防:
2.1.深静脉血栓:术后24小时开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如依诺肝素40mg/d),持续至出院后10天,同时穿弹力袜或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
2.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MRI,若发现T1WI低信号带扩大或T2WI“双线征”,需限制负重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血塞通)。
2.3.异位骨化:术后3周开始口服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持续2周),降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发生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70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术前需控制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8mmol/L,术后预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1次)、肺部感染(深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2.骨质疏松患者:术后补充钙剂(碳酸钙1.2g/d)及维生素D(800IU/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70mg/周),但需监测血钙及肾功能。
3.儿童患者:股骨颈血供与成人不同,头下型骨折较少见,若发生需优先选择内固定术(可吸收螺钉),避免关节置换影响骨骼发育。
六、预后评估与长期管理
1.预后因素:头下型骨折预后与年龄、骨折类型、治疗方式密切相关,60岁以下患者内固定后5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约60%,老年患者关节置换后5年生存率约85%。
2.长期管理:术后每年复查髋关节X线片及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若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加重,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假体松动或股骨头坏死进展,必要时行翻修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