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需从损伤评估、治疗方式、康复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多方面关注。损伤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轻稳者,手术针对严重不稳者;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重点不同;预防要从运动和日常生活入手,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要求。
一、损伤的评估
1.症状表现
患者通常有明显外伤史,受伤时可听到膝关节内有撕裂声,随后出现疼痛、肿胀,膝关节迅速肿胀,一般在数小时内可达高峰,同时可能伴有膝关节的不稳定感,比如行走时感觉膝关节容易打软腿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为表述不清而更依赖家长观察其行走姿态等;成年人则能较明确表述疼痛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可能肿胀消退相对缓慢,且需注意观察伤口感染等风险。
体征方面,抽屉试验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前抽屉试验阳性,后交叉韧带损伤时后抽屉试验阳性。麦氏征等其他检查也可辅助判断是否合并半月板等其他结构损伤。
2.影像学检查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交叉韧带的损伤情况,如韧带是否断裂、损伤的部位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时注意事项略有不同,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不配合导致检查失败;对于有金属植入物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选择合适检查方式。
二、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损伤程度较轻、膝关节稳定性尚可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包括膝关节制动,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6周,固定期间需要注意保持肢体的血液循环,定期观察肢体远端的感觉、运动和血运情况。康复训练也很重要,在固定期间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固定解除后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不同年龄人群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需调整,儿童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老年人则要考虑其肌肉力量恢复较慢等情况,适当降低训练强度但保证必要训练。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损伤严重、膝关节不稳定明显的患者。手术方式主要有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后交叉韧带重建等。手术时机一般建议在受伤后2-3周内进行,当然也需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等综合判断。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和本体感觉等多方面的训练。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术后康复要关注生长发育,避免影响骨骼生长;老年人术后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三、康复注意事项
1.不同阶段康复重点
早期康复(术后1-6周):主要是消除肿胀、减轻疼痛,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此阶段以被动活动为主,如在康复治疗师帮助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要特别注意轻柔操作,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老年人则要关注心肺功能等情况,避免因康复训练导致心肺负荷过重。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重点是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开始进行主动的膝关节屈伸训练,逐步增加抗阻训练。不同年龄人群肌力恢复情况不同,儿童肌力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不过度用力;老年人肌力恢复慢,需选择合适的抗阻方式。
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上):主要是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进行步态训练等。各年龄人群都要注意在康复后期逐渐增加活动强度,模拟正常的生活和运动场景进行训练,儿童要避免参与过于剧烈的运动,老年人要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四、预防措施
1.运动方面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热身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可进行慢跑、动态拉伸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装备,运动时要正确掌握运动技巧,比如在进行篮球、足球等容易导致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运动时,要注意落地姿势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预防重点不同,儿童要避免过度运动,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项目;老年人运动要选择低强度、对膝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如游泳等。
2.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膝关节的过度扭转等动作,上下楼梯时要注意安全,尽量一步一步缓慢进行。对于有膝关节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既往有膝关节损伤史的人,要更加注意保护膝关节,可使用护膝等辅助器具。不同年龄人群日常生活中保护膝关节的方式有差异,儿童要避免长时间跪坐等不良姿势;老年人要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减少地面障碍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