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有牵引(皮牵引、骨牵引)及卧床休息与康复护理;手术包括内固定(DHS、DCS、PFNA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选择治疗方法需综合患者年龄、全身健康状况、骨折类型等,治疗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加强康复护理。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适用于年龄较大、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牵引装置使骨折端复位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皮牵引的原理是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的平衡来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若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手术,皮牵引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治疗手段,为后续可能的手术创造条件,但牵引时间一般较长,需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出现皮肤损伤等并发症。
骨牵引也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骨牵引的力量相对较大,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通过在骨骼上穿针,利用牵引弓等装置施加牵引力量,使骨折端得到较好的复位。但骨牵引可能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针道感染等,需要严格进行针道护理。
2.卧床休息与康复护理
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定时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持患者身体轴线一致,防止骨折端移位,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对于下肢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例如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运动,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
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这是一种常用的内固定方法。DHS适用于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原理是通过螺钉将股骨头颈部分与股骨干连接起来,利用杠杆作用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手术中需要将骨折复位后,置入DHS钉板系统。该手术的优点是可以早期让患者进行部分负重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可能效果不佳,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准确复位骨折端,确保螺钉的位置正确,以保证内固定的稳定性。
动力髁螺钉(DCS)固定:对于部分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有股骨髁上骨折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DCS固定。它能够提供较好的骨折端固定和复位效果,通过螺钉和钢板的组合来维持骨折端的位置。手术操作需要精确,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进钉点和螺钉长度等,以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髓内固定系统: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PFNA适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其具有螺旋刀片防旋、髓内固定生物力学性能好等优点。螺旋刀片能够较好地固定股骨头颈部分,防止骨折端的旋转移位,并且通过髓内的固定装置可以提供较强的稳定性。手术时将髓内钉插入髓腔,然后通过螺旋刀片等部件进行固定,这种内固定方法创伤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尤其对于老年患者不稳定型骨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手术操作需要掌握好髓内钉的插入深度和螺旋刀片的置入位置等关键步骤。
2.人工关节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预期寿命较短、骨折难以复位或内固定失败风险较高的患者。手术是将受损的股骨头切除,置换为人工股骨头。该手术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人工股骨头松动、脱位等并发症,手术操作需要精确,要选择合适的人工股骨头型号。对于老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全身情况,如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合并有严重髋关节疾病,如股骨头坏死等,同时又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将髋臼和股骨头都进行置换,能够提供更好的关节功能和稳定性。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康复时间较长,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要求较高,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包括患者的营养支持、心肺功能调整等,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年轻患者,一般倾向于选择内固定手术以尽量保留自身髋关节功能;而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权衡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康复护理等,以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