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原学、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病原学上甲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临床表现甲流起病急,有发热等多种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新冠症状多样,不同人群表现也有差异;流行病学上甲流季节性流行,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等,人群普遍易感,新冠全球大流行,传播途径包括飞沫、密切接触等;诊断方法上甲流有病毒核酸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新冠也有相应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上甲流有一般、抗病毒、对症治疗,新冠也有一般、抗病毒、对症治疗且需个体化。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有包膜,包膜上有刺突蛋白。
临床表现差异
甲流:
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等,体温可高达39-40℃,一般持续3-4天退热,但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甲流后可能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人感染甲流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可能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症状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展为重症,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后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而老年患者症状相对较重,更易出现重症情况。
流行病学差异
甲流:
甲型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均可流行,季节性流行通常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呈爆发或散发流行。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所以容易反复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传播能力较强,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诊断方法差异
甲流: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等)中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可明确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将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中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一定时间。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病毒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明确病毒的基因型等,有助于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等。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可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治疗原则差异
甲流:
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咳嗽咳痰时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抗病毒治疗:目前已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如Paxlovid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给予退热治疗,呼吸困难给予呼吸支持等。对于不同人群,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比如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