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需先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手法复位外固定、持续牵引)和手术(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时进行,方法有钢板螺钉内固定等),康复分早期(固定期间肌肉收缩等)、中期(拆除外固定后关节活动度等训练)、后期(骨折愈合后功能恢复训练),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
患者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前臂活动受限等症状。儿童尺桡骨骨折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需仔细检查。不同年龄患者由于骨骼发育等差异,表现可能有一定不同,儿童骨骼韧性较好,骨折可能呈青枝骨折等特殊类型。
可以通过观察肢体的外观,如是否有短缩、成角等畸形来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尺桡骨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需合理控制,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CT检查:当X线检查不能明确骨折细节时,如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可进行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对于儿童尺桡骨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塑形能力强,手法复位外固定是常用方法。医生会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恢复骨折端的对位对线,然后用石膏或夹板进行外固定。外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对位情况,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
持续牵引:对于一些移位明显的尺桡骨骨折,可先进行持续牵引,如皮肤牵引或骨牵引,以缓解肌肉痉挛,矫正骨折端的重叠移位,为后续的复位和固定创造条件。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情况等因素调整。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对位对线,或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粉碎性尺桡骨骨折,骨折端不稳定,手法复位后容易再移位,此时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钢板螺钉内固定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尺桡骨骨折,能较好地维持骨折端的稳定;髓内钉内固定则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骨折,如单纯桡骨或尺骨骨折等有较好的应用。手术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肌肉收缩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等。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协助进行适当的锻炼,以保证锻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肿胀消退处理:骨折后局部肿胀较为常见,可通过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以进行局部的按摩等物理治疗辅助消肿,但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2.中期康复(拆除外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达到一定的临床愈合标准,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前臂的旋转、屈伸等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运动结合被动运动的方式进行,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然后逐渐进行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力量训练: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开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使用哑铃等辅助器械进行渐进抗阻训练,从较轻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负荷,增强前臂肌肉的力量,恢复肢体的功能。
3.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
功能恢复训练: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持物等,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可以进行一些专项的功能训练,如手部的精细动作训练等,对于从事特定职业的患者,还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功能恢复训练。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尺桡骨骨折后,家长要密切观察外固定的情况,如石膏或夹板是否过紧或过松,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同时,儿童好动,要防止再次受伤,定期带儿童到医院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发育情况,利用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促进骨折良好恢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尺桡骨骨折后,由于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同时,要加强营养,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