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相应表现的综合征,按发病急缓分急性和慢性,按血气分析分Ⅰ型(仅低氧血症)和Ⅱ型(低氧伴高碳酸血症),病因有导致肺通气不足的气道阻塞、胸廓与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疾病及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的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表现、低氧血症的发绀和精神神经症状、高碳酸血症的相关表现,辅助检查靠血气分析和影像学,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用药安全,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用药需谨慎,妊娠期要考虑对胎儿影响谨慎选药。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相应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发病急缓分急性和慢性,按血气分析分Ⅰ型(仅低氧血症)和Ⅱ型(低氧伴高碳酸血症),病因包括导致肺通气不足的气道阻塞、胸廓与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疾病及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的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表现、低氧血症的发绀和精神神经症状、高碳酸血症的相关表现,辅助检查靠血气分析和影像学,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用药安全,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用药需谨慎,妊娠期要考虑对胎儿影响谨慎选药。
一、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气体交换,引发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导致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分类
(一)按发病急缓分类
1.急性呼吸衰竭:起病急骤,因突发因素(如严重肺部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等)使肺通气或换气功能迅速恶化致呼吸衰竭。
2.慢性呼吸衰竭:多由慢性支气管-肺疾病等渐进而成,机体有一定代偿机制,虽存在呼吸功能障碍,但在静息状态下已能维持气体交换功能,急性加重时才表现为呼吸衰竭显著恶化。
(二)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仅有低氧血症,血气分析示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常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血气分析示PaO<60mmHg,PaCO>50mmHg。主要因肺通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慢阻肺、胸廓畸形等疾病。
三、病因
(一)导致肺通气不足的病因
1.气道阻塞: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重症哮喘等致气道狭窄或阻塞。
2.胸廓与胸膜病变:严重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胸廓外伤等影响胸廓运动和肺扩张。
3.神经肌肉疾病:脊髓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可累及呼吸肌,致呼吸动力不足。
(二)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的病因
1.肺组织病变:严重肺部感染、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等使肺组织病变,影响气体交换。
2.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阻碍气体在肺内的交换。
四、临床表现
(一)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节律改变,如呼吸急促、浅快或潮式呼吸等。
(二)低氧血症表现
发绀是缺氧典型表现,可见口唇、甲床等部位青紫;还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致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三)高碳酸血症表现
CO潴留可引起嗜睡、淡漠、扑翼样震颤甚至昏迷(肺性脑病);循环系统方面,早期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严重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慢性CO潴留可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发右心衰竭;消化系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上消化道出血等;泌尿系统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等。
五、辅助检查
(一)血气分析
是诊断呼吸衰竭的关键依据,可明确血氧分压(PaO)、二氧化碳分压(PaCO)、酸碱度(pH)等指标,判断呼吸衰竭类型及机体酸碱平衡状态。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如肺部感染的浸润影、慢阻肺的肺气肿改变、肺栓塞的肺血管纹理稀疏等。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呼吸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呼吸衰竭早期迹象,且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呼吸衰竭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治疗时需兼顾各脏器功能,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各脏器的影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妊娠期
妊娠期发生呼吸衰竭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