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稳定性骨折,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治疗针对不稳定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方法;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度练习,中期渐进性负重并加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后期进行步态训练,不同患者治疗康复需注意不同事项。
一、保守治疗
1.适应证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胫腓骨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儿童骨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青枝骨折往往通过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对于成人中骨折端移位较小,且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情况也可考虑保守治疗。
一般来说,骨折断端移位不超过1/3,成角畸形不超过10°-15°的稳定性骨折可选择保守治疗。
2.具体方法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手法复位后,使用石膏或支具将患肢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例如,对于简单的胫腓骨骨干骨折,手法复位后用长腿石膏托固定,固定范围包括膝关节和踝关节,使骨折端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防止骨折端再次移位。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固定装置。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不稳定骨折:如骨折端移位明显,超过1/3以上,或成角畸形较大,超过10°-15°,手法复位难以维持复位效果的骨折;多段骨折;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等情况。开放性骨折由于存在伤口,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并固定骨折,以降低感染风险。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当胫腓骨骨折合并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血管损伤,或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时,需要手术治疗,一方面固定骨折,另一方面修复受损的血管神经,恢复肢体的血运和神经功能。
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准确复位后采用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例如,对于复杂的胫腓骨多段骨折,可采用钢板内固定,将钢板置于胫骨外侧等合适位置,用螺钉将钢板与骨折端固定,提供稳定的固定环境促进骨折愈合。髓内钉固定适用于一些胫骨干骨折,髓内钉从骨髓腔插入,固定骨折端,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骨折端血运破坏较小等优点。
外固定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可先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通过钢针穿过皮肤及骨骼,利用体外的固定装置来固定骨折端,便于在伤口处理过程中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情况,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再根据情况选择进一步的治疗,如更换为内固定等。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1-2周内)
肌肉收缩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收缩放松练习。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引导其配合锻炼,因为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但通过游戏等方式可以辅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相邻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例如,固定膝关节的情况下,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活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骨折固定后2-8周)
渐进性负重锻炼: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步开始患肢的渐进性负重。一般在骨折后4-6周左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让患肢部分负重,然后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负重锻炼,密切观察骨折部位的反应。
加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锻炼: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使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接近正常。同时,加强肌肉力量的锻炼,如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等,增强股四头肌等的力量,为负重行走做准备。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步态训练:当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步态训练,包括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儿童患者,在步态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其身体协调性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康复训练来达到正常的行走状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中需要更加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骨折愈合,需要劝导患者戒烟;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