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可通过有氧运动(步行、慢跑等)、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器械辅助锻炼(呼吸训练器、功率自行车等)进行康复锻炼,锻炼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环境、监测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相关情况。
一、有氧运动
1.步行:对于慢阻肺患者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可以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比如每天坚持步行10-15分钟,速度以稍微感到气喘但仍能说话为宜。随着身体状况改善,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步行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度步行的慢阻肺患者,其运动耐力会有所提升,呼吸困难的症状也能得到一定缓解。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可尝试,一般建议在身体状态较好的时候进行,比如饭后1-2小时后,避免空腹或刚进食后立即步行。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
2.慢跑:比步行强度稍大,但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开始时可以是慢跑与步行交替进行,比如慢跑1分钟,步行2分钟,逐渐增加慢跑的时间。慢跑能进一步提高心肺功能,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呼吸困难加重。一般来说,年龄较大、平时运动较少的患者开始时更要循序渐进,女性患者如果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如关节问题等,需要考虑对关节的影响,可选择在较软的地面如草坪等进行慢跑,减少对关节的冲击。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慢跑。
二、呼吸训练
1.腹式呼吸: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肌肉放松,尽量使腹部隆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肌肉收缩,尽量使腹部下陷,胸部保持不动。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提高呼吸效率。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慢阻肺患者都适用,生活方式不影响腹式呼吸的进行,有肺气肿等病史的患者可能更需要通过腹式呼吸来改善呼吸功能,但如果有严重的胸廓畸形等情况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用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比如吸气2秒,呼气4秒。缩唇呼吸可以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练习时每次呼气时间不宜过长,以自己不感到不适为准,每天可进行多次练习,每次5-10分钟。各年龄段、性别的慢阻肺患者均可练习,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不大,但有严重呼吸衰竭等病史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监护下进行。
三、器械辅助锻炼
1.呼吸训练器:可以借助呼吸训练器进行锻炼,通过呼吸训练器来控制呼吸的节奏和深度,从而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患者按照呼吸训练器的使用说明进行练习,一般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只要能够配合呼吸训练器的使用即可进行,生活方式不影响,有特殊病史如呼吸肌严重无力等情况的患者需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2.功率自行车: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使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锻炼。根据自身的耐力情况调整功率自行车的阻力和速度,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功率自行车锻炼可以更精准地控制运动强度,对于提高心肺耐力有较好的效果。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从较低的阻力和速度开始,女性患者如果体力相对较弱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功率自行车前需要进行详细评估,确保安全。
四、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1.环境选择:锻炼时应选择空气清新、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在污染严重、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锻炼。比如雾霾天气时就不适合外出进行户外锻炼,可选择在室内进行呼吸训练等锻炼。
2.运动强度监测:要注意监测运动强度,以自身不感到过度气喘、胸闷等不适为宜。可以通过自我感觉的呼吸困难程度来判断,一般用0-10级的呼吸困难评分来评估,运动时尽量将呼吸困难评分控制在4级以下。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对运动强度的耐受不同,需要个体化调整。
3.循序渐进:无论是哪种锻炼方式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以免导致身体不适,加重病情。比如从每次步行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15分钟,然后再考虑增加速度等。
4.特殊人群: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要特别注意平衡,防止跌倒,锻炼时最好有家人陪伴;女性患者如果处于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适当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方式;有长期吸烟病史的患者在锻炼的同时要注意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慢阻肺的病情,影响锻炼效果;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在锻炼前必须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并且在锻炼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锻炼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