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由颈椎退变等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引发,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有牵引、物理、药物等,康复锻炼要适度,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颈椎退变等原因,导致颈椎间隙变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同时颈椎的骨质也会出现增生等退变表现,这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基础因素。例如,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长期的劳损和退变,更容易患上神经根型颈椎病。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低头工作、长期伏案学习、不良的睡眠姿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颈椎的负荷,加速颈椎的退变。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保持低头姿势,会使颈椎前方的肌肉紧张,而后方的椎间盘等结构受到过度挤压,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等病变,进而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史因素:有颈部外伤史的人群,颈部的椎间盘、韧带等结构可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此基础上更容易发生退变,从而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部位的疼痛,疼痛可向上肢放射,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胀痛、刺痛等。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颈部发紧、疼痛,同时上肢也出现放射性疼痛。
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会出现感觉减退、麻木等症状。比如,若颈5-6神经根受累,患者可能会出现前臂桡侧、拇指、食指部位的麻木等感觉异常。
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肢无力的情况,表现为提物无力、握力减退等,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压颈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压颈试验时,患者取坐位,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按压患者头部,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是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头部的患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将其上肢外展,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则为阳性,这些体征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变直或反曲,颈椎椎体有无骨质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颈椎的退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颈椎间盘是否突出、神经根是否受压以及脊髓等结构的情况,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依据,可明确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和程度。
五、治疗与康复相关
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但牵引的重量、角度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
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和针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但按摩和针灸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康复锻炼: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颈部的伸展运动、旋转运动等,但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颈椎损伤。例如,进行颈部的缓慢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运动,每个动作保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回到原位,重复进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颈部外伤或长期不良姿势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更应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纠正不良姿势、适当的颈部康复锻炼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采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治疗方法。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权衡利弊,避免因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而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同时,老年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更加缓慢、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发生。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生活中可能更注重颈部的外观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女性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除了考虑病情外,也可能会关注治疗对生活、工作和外观的影响,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