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足舟骨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用石膏固定6-8周;手术用于移位明显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康复分早期(固定期间肌肉收缩和远端关节活动)、中期(拆除固定后踝关节屈伸、平衡和步行训练)、后期(骨折愈合后力量恢复和功能恢复性活动),不同人群康复需考虑个体差异调整。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右足舟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稳定性较好的裂纹骨折等情况。
(二)具体措施
1.石膏固定
通常使用短腿石膏托或管型固定患足,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足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因为不同年龄、性别以及生活方式的人群,血运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更容易出现血运障碍;老年人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情况,也需要特别关注。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运动员等,可能需要更严格的固定观察,以确保骨折部位稳定恢复。
在固定过程中,要保持石膏的清洁、干燥,避免受潮变形,影响固定效果。
二、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移位明显的骨折
当右足舟骨骨折移位较大,如超过2mm的移位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这是因为明显的移位可能会影响足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恢复,如果不及时纠正移位,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的人群,移位对功能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的骨骼还在发育中,移位可能对未来足的发育影响更大;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活动量相对较少,但也需要考虑其生活质量,避免因骨折愈合不良导致行走等功能障碍。
2.涉及关节面的骨折
如果骨折累及舟骨的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促进关节的正常活动,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关节面不平整会导致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增加,长期可引起关节炎,影响患足的功能。
(二)手术方法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一般采用足背内侧或足背外侧切口,暴露骨折部位,然后进行复位,再用克氏针、螺钉等进行内固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螺钉的选择和固定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骨骼尚未成熟,可能会选择可吸收螺钉等特殊材料;而成年人则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金属螺钉等固定材料。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1.肌肉收缩锻炼
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患足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例如,小腿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在旁协助指导,因为儿童可能配合度相对较差;老年人则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以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通过肌肉收缩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
2.远端关节活动
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远端关节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活动的幅度和频率需要有所调整。儿童的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疼痛;老年人的关节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活动时要缓慢、轻柔。
(二)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1.踝关节屈伸锻炼
拆除石膏固定后,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锻炼。可以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练习,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恢复速度可能不同,运动员等生活方式较活跃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快地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度以重返运动,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足的肿胀、疼痛等情况,如果出现不适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案。
2.平衡和步行训练
当踝关节活动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可以先在平地进行步行练习,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复杂情况。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足部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等,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平衡和步行训练,可能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1.力量恢复训练
进一步加强患足及下肢的力量训练,包括进行提踵练习等增强小腿肌肉力量的训练。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或进行徒手训练。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力量恢复训练中的进展不同,儿童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力量训练来提高配合度;老年人则要注重训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因力量训练不当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
2.功能恢复性活动
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步进行专项运动的恢复训练,但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逐步增加负荷的过程,以确保骨折部位完全恢复且不会影响未来的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