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感染因素(预防风湿热及其他感染)、定期体检(常规心脏检查、高危人群缩短间隔并做心脏超声)来维护心脏瓣膜健康。
一、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
对于有高血压的人群,需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时的药物控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长期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影响心脏瓣膜。例如,长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可能会影响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正常功能。
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需特别关注。生活方式上要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心脏瓣膜的营养供应和正常代谢。长期高血糖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
儿童糖尿病患者需在家长的协助下,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计划进食,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同时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对心脏瓣膜等器官造成损害。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蔬菜每日摄入量300~500g,水果200~350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以上。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脂。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来自动物油脂、肥肉等,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部分加工食品等。每日膳食中脂肪供能占比应<30%,饱和脂肪供能占比<10%。减少胆固醇摄入,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300mg。
2.适量运动
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也可结合每周2次的肌肉力量训练。中等强度运动的判断标准是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维持正常的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代偿能力。例如,规律运动的人心脏射血分数可能更稳定,有助于维持心脏瓣膜的正常功能。
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以及肌肉力量和骨骼强化活动,如爬楼梯、俯卧撑等。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儿童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降低成年后心脏瓣膜病的发生风险。
三、避免感染因素
1.预防风湿热
风湿热是导致心脏瓣膜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季,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发生链球菌性咽炎等感染,应及时、彻底地进行治疗,通常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疗程为10天左右,以彻底清除链球菌,防止风湿热的发生。
儿童是风湿热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链球菌抗体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链球菌感染。
2.其他感染防护
注意预防其他可能影响心脏的感染,如病毒感染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引发心肌炎等疾病,进而影响心脏瓣膜。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等。
四、定期体检
1.常规心脏检查
成年人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包括心脏听诊、心电图等项目的心脏健康检查。心脏听诊可以初步发现心脏杂音等异常情况,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的电活动,帮助早期发现心律失常等可能影响心脏瓣膜的问题。例如,通过心电图发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结构或功能的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影响心脏瓣膜。
对于有心脏瓣膜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是诊断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地观察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如瓣膜的厚度、启闭情况、是否存在反流等。儿童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瓣膜发育相关的家族史等情况,也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心脏瓣膜问题并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