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胸是胸腔内血液和气体同时存在,因胸部外伤等致胸膜腔受损引发,有不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治疗分少量和中量以上情况;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病变,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原则,还有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需考虑。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血气胸
定义:血气胸是指血液和气体同时存在于胸腔内。多因胸部外伤、肺部疾病等导致胸膜腔受损,使血管破裂出血且气体进入胸腔。例如胸部遭重物撞击,可能致使肺部组织或血管损伤,引发血气胸。
病理机制:外伤等因素破坏了胸膜腔的完整性,致使血管破裂出血,同时外界或胸腔内产生的气体进入胸腔,造成胸腔内积血积气。
肺气肿
定义: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病理机制:主要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遗传因素(如α-抗胰蛋白酶缺乏)等有关。长期有害气体刺激使肺部的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蛋白酶对肺组织的破坏作用增强,导致肺泡壁弹性纤维断裂,肺泡过度扩张,融合形成肺气肿。
二、临床表现
血气胸
症状轻重与出血量和气体量相关。少量血气胸可无明显症状,中量以上血气胸可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症状。胸痛多为刺痛或胀痛,呼吸时加重;气促是由于胸腔积血积气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大量血气胸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体征方面,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呈浊音(积血为主时)或鼓音(积气为主时),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肺气肿
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稍一活动甚至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患者还可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咳嗽多为长期、反复的,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
体征上,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干湿啰音。
三、影像学表现
血气胸
X线检查:少量血气胸可见肋膈角变钝,液面不超过膈顶;中量以上血气胸可见胸腔内有液平面,肺组织受压,气管、纵隔向健侧移位。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积血积气的情况,可准确判断出血量和积气范围,还能发现一些细微的肺部损伤或血管损伤等情况。
肺气肿
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
CT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能发现小叶中心型、全小叶型等不同类型的肺气肿,还可观察肺血管的改变等。
四、治疗原则
血气胸
少量血气胸可密切观察,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积血积气多可自行吸收。
中量以上血气胸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积气,促进肺复张。若有进行性出血,需考虑开胸探查止血。
肺气肿
稳定期治疗主要是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解痉平喘,常用支气管舒张剂;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血气胸
儿童血气胸多因外伤等引起,由于儿童胸廓弹性较好,少量血气胸可能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治疗上要谨慎,胸腔闭式引流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多损伤。同时,儿童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关注其肺部功能的恢复情况,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老年血气胸与肺气肿
老年血气胸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情况。在处理血气胸时,要注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老年肺气肿患者呼吸功能更差,急性加重期更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在治疗时要加强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关注其营养状况等,因为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其恢复。
女性血气胸与肺气肿
女性血气胸患者在治疗中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在用药等方面要注意对月经等的影响。对于女性肺气肿患者,妊娠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会加重病情,需提前做好预防和管理,在呼吸功能锻炼等方面要给予更人性化的指导,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的肺气肿患者,血气胸的发生可能会使病情急剧恶化,治疗时要同时针对血气胸和基础肺气肿进行处理,加强对呼吸功能的监测和支持。有心血管基础病史的血气胸患者,要警惕血气胸导致的循环功能紊乱对心血管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循环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