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包括卧床休息和腰背肌锻炼;手术治疗针对不稳定性骨折和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等;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不同训练内容;老年患者要治骨质疏松防并发症,儿童患者多非手术需防压疮等,女性患者要补营养给心理支持,男性患者从事体力劳动者康复后期要循序渐进增加负重训练。
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硬板床,一般需要卧床6-12周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恢复情况而定。卧床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一般可采用仰卧位,在腰部下方可垫薄枕,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促进骨折复位和愈合。
腰背肌锻炼:在卧床休息的中后期,可以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三点支撑法是在五点支撑法基础上,将双肘也离地,以头部和双足为支点抬起骨盆,每组次数和每天组数与五点支撑法类似。通过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恢复。
手术治疗
适应证
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如椎体压缩超过1/3、伴有椎体爆裂骨折、骨折脱位等情况,这类骨折容易导致脊柱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可能会压迫神经,需要通过手术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伴有神经损伤的腰椎骨折:当腰椎骨折合并有神经损伤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为了解除神经压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来固定腰椎,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
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增强椎体的强度,缓解疼痛;后凸成形术则是在注入骨水泥之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然后再注入骨水泥,这种方法对于恢复椎体高度有一定优势,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且椎体高度丢失较多的患者。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在骨折固定后(一般在术后1-2周或卧床休息一定时间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康复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同时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恢复,大约在骨折后2-3个月左右,可以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进行腰背肌的进一步锻炼,如增加飞燕式锻炼等,飞燕式锻炼是患者俯卧位,头、上肢和下肢同时抬起,形似飞燕,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同时可以开始进行站立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逐渐过渡到徒手站立,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的负重能力。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一般在骨折后3-6个月左右),可以进行全面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行走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同时加强腰背肌力量训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伴有骨质疏松,在治疗腰椎骨折时,除了针对骨折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通过补充钙剂(如碳酸钙等)、维生素D等方式来改善骨密度。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次发生骨折,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腰椎骨折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上要更加谨慎。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如严格卧床休息,因为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在卧床期间要注意护理,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脊柱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儿童的脊柱发育。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腰椎骨折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在康复期间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尤其是钙、蛋白质等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骨折治疗后的美观和身体功能恢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康复过程中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治疗腰椎骨折后,要根据其生活和工作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如果是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患者,在康复后期要逐步增加腰部的负重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导致骨折复发或加重。



